案例编号:ES-003
所属年代:宋代始建(鼎盛于明清)
所属流域:长江流域-青弋江水系
完成学生:杨旭辉、张壹轲、杨谧伦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1500mm,清溪河穿村而过(青弋江支流),水质清澈终年不竭;
2)地形地貌:黄山余脉丘陵地带,"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红壤与黄壤为主,宜茶宜稻;
3)人文环境:徽商文化遗存地,宗族体系完备,村落布局遵循"依山傍水"风水理念。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临水聚落结构:建筑沿清溪河呈带状分布,祠堂、书院临水而建,通过石桥连接两岸,形成"河-街-宅"空间序列;
2)功能性水体景观:宗祠前设风水池(象征"聚财"),生产性池塘兼具养殖、消防与微气候调节功能。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梯级水网:清溪河为主干,分流沟渠灌溉梯田(水稻/茶树),池塘系统蓄积雨水,实现"饮-灌-蓄"三级循环;
2)生态排水设计:石板街下设暗渠导流雨水入河,建筑天井集水经石砌明沟排放,形成"户-街-河"防洪体系。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祭祀仪式:年节举行河畔祭水仪式,祈愿风调雨顺,强化社群凝聚力与文化延续;
2)生活化水符号:水元素融入宗族建筑(如祠堂流水景)、手工艺(造纸/酿酒)、诗词书画,体现"以水载道"的徽州伦理。
三、小结
碧山村以循环水系技术、临水空间组织及祭祀水文化,构建"生产-生态-信仰"三位一体的人水系统。其"沟渠连田塘、仪式系宗族"的模式,彰显徽州聚落对水的功能性驾驭与精神性内化。当代通过生态旅游活化传统智慧,需警惕过度开发对水网原真性的侵蚀。
参考文献
罗愿. 新安志[古籍].
王乃霞. (2021).碧山村保护与发展路径.美与时代, (5).
吴祖泉. (2015).乡村建设思考.城市规划, (11).
叶成霞. (2020).碧山村乡村治理模式.现代农村科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