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02
所属年代:唐代-至今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
完成学生:刘政显、胡千童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卖花渔村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南岸的沟谷腹地;
2)气候条件:卖花渔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3)地形地貌:村落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势沿山谷向新安江倾斜,一条溪流贯穿其间,塑造了村庄“依山傍水”的带状格局;
4)人文环境:优越的水土条件与独特的山水形态,为当地以徽派盆景为特色的生计模式奠定了基础,形成了聚落与自然环境高度依存的共生关系。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村落的空间形态顺天因地,完全由沟谷地形与内部溪流所塑造。建筑群沿溪流与山麓自然生长,形成了独特的“鱼形”轮廓。溪流是村落的结构主轴,主街与之平行,民居依水而建,构成了带状的聚落肌理。这种布局既满足了取水灌溉的生产需求,也营造出人水共生的诗意环境,诠释了以水文引导聚落形态的传统智慧。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水在卖花渔村是承载记忆与认同的文化介质。受徽州“风水”观念影响,村落对“水口”的营造尤为考究,通过古树与建筑构建“藏风聚气”的标志性景观,寄托了村民敬畏自然的朴素信仰。散布村中的古井与古桥则是历史的“活化石”,作为昔日的公共生活节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承载治水经验与社群记忆的文化网络,将水升华为维系地方认同的精神纽带。
3.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村落的水资源利用体现为家庭化的模式。村民利用溪流与古井灌溉花木,将自然水体转化为发展盆景产业的生产动力。同时,徽派建筑中“四水归堂”的设计,巧妙地将屋顶雨水汇入天井,通过暗渠排出或收集利用,实现了家庭尺度内的防潮排水与水资源再利用,是一种小而美的韧性构建方式。
三、小结
卖花渔村的人水关系展现了精巧和谐的生态智慧。聚落并未强力控制水,而是选择了“顺势而为”的适应性模式。其空间由水塑造,产业因水而兴,文化依水而生。通过融合空间营造、文化传承与家庭化用水技术,村落构建了人与水文环境高度耦合的有机体。这种敬畏自然、善用水利的生存哲学,是其千年传承的根基,也成为其现代发展的核心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陈晓华,黄永燕,王锈贤.(2022).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特征与机制——以黄山市卖花渔村为例.热带地理,42(01),78-86.
沈昕,葛惠芳.(2022).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以徽州卖花渔村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03),89-96.
於冉,魏靖阳,储昭君.(2024).最优尺度下新安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3(02),112-123.
张雨晴,陈晓华,杨新刚.(2023).大数据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更新策略——以黄山市歙县卖花渔村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38(04),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