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宏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04

所属年代:南宋时期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饶河流域

完成学生:崔宇晗、陈瑞哲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气候地形:宏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雨季集中易发旱涝。聚落位于黄山余脉环抱的山间盆地,背靠雷岗山(挡北风、引山泉),面朝羊栈河与西溪交汇处,形成“枕山面水”格局;

2)水系特征:依托鄱阳湖水系饶河流域,从高碣水库(水源)经重力流引水入村,构建“牛形”人工水系:碣坝为引水口,水圳为“牛肠”,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

二、人水关系类型分析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碣坝以条石筑成(长30m,高4m),旱季蓄水保流,雨季缓冲洪势,保障水圳常年活水;

2)网络化供水:水圳全长1268米,依地势北高南低布局,穿户绕巷,实现“户户门前有清泉”,最远取水距离仅100米。月沼与南湖作为调节水库,满足千人用水需求。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引导聚落形态:以水圳为空间基因,形成“三横五竖”街巷体系:横向街道串联村落,竖向巷弄衔接水系,路水并行、叠合或交错,动态划分居住单元;

2)公共空间锚定:月沼居中成为宗祠核心区,南湖作为边界开放空间,形成“建筑-水池-街巷”嵌套景观,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耦合。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抗疏并举:碣坝削减洪峰,水圳疏导内涝;利用洼地开凿南湖蓄洪(1.8公顷),雨季蓄滞洪水,旱季保障供水,达成“水进人退、水退人进”动态平衡;

2)适应性迁址:

南宋因洪水西溪改道,聚落迁至三面环水高地;明代扩建水系时保留洼地蓄洪功能,体现对水文波动的韧性响应。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象征建构:“牛形”水系赋予自然水体文化隐喻(碣坝如牛蹄,雷岗山似牛首),通过空间叙事强化族群认同[5];

2)生态智慧延续:“天人合一”理念引导聚落营建,如引泉凿圳、塘沼蓄泄等经验,至今维持水系600年持续运行。

三、小结

宏村通过碣坝-水圳-塘沼三级水利系统,实现水资源功能性支配;以水系为空间基因形成牛形聚落格局;通过蓄泄结合应对旱涝灾害;借“牛形”意象传承人水共生智慧。其“因水成村、以水塑形、借水为防、化水为文”的适应模式,彰显了徽州聚落应对湿润山区的可持续生存策略。


参考文献

丁杰, & 沈新. (2023).旅游型乡村空间活力分布特征.旅游科学, 37(5), 61–79.

Song, L., Xu, H., Wall, G., & Zeng, D. (2020).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rural destinations. Tourism Management, 77, 104005.

王苏宇,等. (2020).徽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7(5), 13–17, 36.

卫丽姣,等. (2018).商业化背景下古村落旅游景观生产.热带地理, 38(6), 884–893.

张业臣,等. (2018).古村落旅游移民微观迁移动机研究.旅游科学, 32(5), 54–6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