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07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5300aB.P.~4300aB.P.)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丰乐河流域

完成学生:徐莹莹、高敏祺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唐模村位于长江支流丰乐河流域,村内檀干溪呈“Y”字形穿村而过,村外西南有丰乐水,东北有胡村河。水系通过拦水坝与水闸实现自洁循环,形成活水穿村的生态网络;

2)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670mm左右,无霜期288天,雨热同期,易发旱涝灾害;

3)地形地貌:地处江南丘陵,背靠狮子山,东接飞布山,西临紫霞山,南倚天马山,北枕灵金山,形成“负阴抱阳、聚气藏风”的谷地格局。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与檀干溪流向一致;

4)人文环境:作为徽商文化发源地,明清时期因“亦商亦儒”传统形成独特村落文化。现存4处省级文物、4座清代祠堂、100余座清代民居,以“水口园林”檀干园为核心,被誉为“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梯级水利调控:在檀干溪分段修筑拦水坝与水闸,通过水位落差实现水体自净。商业街区段筑坝蓄水成镜面景观,兼具灌溉、养鱼、消防功能;

2)复合水系网络:人工开凿沟渠串联自然河道,形成街、溪并行的线性空间,水街设置木构水井系统,配备井栏井盖以保障饮水安全;

3)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宗族为核心的水权分配机制,通过《唐模水约》规范用水秩序,水口园林檀干园作为水利管理象征,承载祭祀与议事功能。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因势利导的择址智慧:选址于山前谷地分水岭高地,三面环山削减洪水冲击,采用“夹河筑城”的模式,挖渠取土堆筑台地,抬升居住面以规避内涝;

2)水系主导的空间基因:以檀干溪为轴线形成鱼骨状街巷系统,划分商业区、居住区、祭祀区。水口园林檀干园以桥、堰、亭、庙、坊、古树六要素构建串联结构,天井建筑群通过“四水归堂”实现雨水收集,体现“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生态观。

三、小结

唐模村通过水街廊道整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以低技高智的水利工程实现旱涝调控,形成水脉即文脉的空间范式。其水口园林将防灾设施转化为文化景观,体现了徽州聚落“以柔克刚”的治水哲学。当代面临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挑战,需延续“商养文、文润水、水育民”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参考文献

何颖,韦义洋.(2012).徽州古村落水环境空间分析.安徽农业科学,40(20),10479-10482.

李仁杰,曹伟.(2020).盛唐遗韵忠君尚孝檀水穿村流人家傍岸栖——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徽州唐模.中外建筑,(12),8-15.

殷永达.(1991).论徽州传统村落水口模式及文化内涵.东南文化,(02),174-17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