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08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5800aB.P.~5300aB.P.)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巢湖流域
完成学生:马雨萱、黄嘉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凌家滩遗址位于长江支流裕溪河中段北岸,地处巢湖流域水患区,受长江洪水顶托影响,洪涝频发;
2)气候条件: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汛期降雨占全年43%,易形成洪涝灾害;
3)地形地貌:地处丘陵岗地向平原洼地过渡的阶地,选址于高岗地势以避水患,周边为冲积平原与低山丘陵;
4)人文环境:遗址属于双重壕沟结构聚落,兼具防御与排水功能,体现早期文明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改造。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挖掘双重壕沟(内壕与外壕),内壕兼具排水功能,外壕拦截山水,形成“抗疏并举”的防洪体系。壕沟深度超4米,北侧拦截山水,南侧排水入河,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水智慧;
2)水资源利用:遗址内依托裕溪河开展灌溉、渔猎与交通,利用缓流河段保障水源稳定,支撑稻作农业与商业交换;
3)水资源工程影响:壕沟修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通过集体协作应对水患挑战,推动聚落规模扩张与社会分化。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空间避害:聚落选址于岗地东侧,利用山岗削弱洪水冲击,生活区位于壕沟内东侧低地,祭祀区置于高地(12~16米)。通过岗地选址、壕沟排水与拦截,实现“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动态平衡;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裕溪河为轴线,形成了祭祀区、墓葬区、生活区的功能分区,环壕分隔了神圣与世俗空间,体现“高祀低居”的对称布局。
三、小结
凌家滩遗址通过双重壕沟系统实现水患防控与资源利用,以岗地选址和水系引导的空间布局展现了“避水而居、依水而兴”的存策略。其治水技术与社会协作标志着长江下游早期文明的进步,而祭祀区的神圣庄重设计则反映了人水关系的精神寄托。遗址最终因气候变迁与水文环境恶化(如巢湖收缩)导致衰落,但其治水智慧依然成为探索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张乃博,吴卫红.(2022).凌家滩及裕溪河上中游区域系统调查与研究.中原文物,(01),48-66.
殷春华,李妍芳.(2023).凌家滩遗址与西山古城选址的比较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16),122-127.
吴立,王心源,莫多闻,等. (2015).巢湖东部含山凌家滩遗址地层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地层学杂志, 39(4), 443–453.
王心源,吴立,吴学泽,等. (2009).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地理研究, 28(5), 1208–1216.
王俊. (2007).凌家滩: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江淮文史, (6), 14–33, 1.
Danese, M., Masini, N., & Lasaponara, R. (2013). GIS and archaeology: A spatial predictive model for Neolithic sites of the Tavoliere (Apulia). Proceedings of SPIE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8795(2), 296–299.
Wager, J. (1995).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a World Heritage Site: Case study of Angkor, Cambodi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38(3), 41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