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09
所属年代:东晋建村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完成学生:张雅倩、董琳琳、王丹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龙川村位于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新安江范围,境内有登源河贯穿;
2)气候条件:龙川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且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适合各类生物生长,是绩溪县生态资源良好的典型代表;
3)地形地貌:龙川位于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里,地形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整个村落四面环山;
4)人文环境:龙川村由于登源河从西到东绕村而过,为村落提供用水来源。同时,自南向北贯穿村内,形成“龙川水街“的景象,丰富龙川村内的生态环境,同时为村民用水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多雨季节也有利于排水防洪。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龙川村坐落于登源河右岸一级阶地之上,依山傍水,具备了“山川 、河流 、土地”的人居选址三要素,格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基本模式。周边山地上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溪流穿村而过,形成水街,是徽州古村落“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真实写照;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龙川村以登源河贯穿并受到四面环山地形的影响,处于一个小盆地内,正是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龙川场所空间主要为街巷空间,村落结构以进士巷和水街组成的“十”字形结构为中心,即以500米长的水街为轴,两侧的传统徽派建筑排列整齐,分布的文物古迹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与工程疏导相结合:龙川村整治后的水系系统,采取在明沟下铺设排水排污管,明沟是干净的 潺潺流水,排污管道隐藏在其下,采用“明沟暗道”的方式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营造洁净的村落景观环境。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文化的符号建构过程:龙川村有内外2个水口,内水口在龙川河与登源河交汇处,被寓意为“藏龙卧虎之坑”。外水口天马山下,登源河在天马山和石笏山的夹峙下,形成一个“S”形,构成典型的“狮象把口”格局。规划借鉴徽州古村落水口处理经验,结合对古官道的恢复以及对登源河的治理,在内外水口间新建龙川村水口园林,名“稻香园”,体现龙川古人“耕读传世,科举报国,商贸补田”的文化传统。
三、小结
龙川古村落是绩溪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受流域影响形成的独特地形对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龙川古村得以流传,其独特的排水系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参考文献
张俊,储金龙,李久林.(2019)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路径探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03):9-16.
束晨阳.(2008)基于古村落保护的乡村旅游规划——以安徽绩溪龙川村为例.中国园林,(08):9-15.
刘阳.(2010)意象图形与徽州古村落布局形态.新美术,31(05):90-92+65.
张祖群.(2011)解读徽州文化的三种文化空间.学术界,(12):81-88+284.
焕武,贺海敏,刘瀚.(2020)乡村振兴视角下古徽州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路径.乡村科技,(01):61-62.
程元泽.(2018)徽州传统村落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以绩溪龙川村为例.绿色环保建材,(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