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11
所属年代:元代以前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
完成学生:李佳一、杨澜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登源河流经仁里村西侧,属长江流域,是仁里村明清商业发展、徽商外出到苏杭地区的重要交通水路;
2)气候条件:仁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较少,风力较弱,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年差大,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
3)地形地貌:仁里地处登源河谷地,河床坡降较少,冲沟、河漫滩发育,河道弯曲,河两侧有少量冲积物堆积。沉积岩、浅复质岩系组成低山,坡度在30°左右,海拔180米左右;
4)人文环境:民国以前,仁里是徽杭古商道上水陆码头重地,市井繁华,人烟稠密,徽杭古道从这里可直达杭州。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网络构建:通过圳(渠)系统形成“蜘蛛网”式的水网,优化了山区高低不平地形的引水效率,属于典型的空间布局调整;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农田水利:仁里历代先贤均把兴修水利、治理水害作为善事来做,他们修堤筑坝,开圳挖塘,凿井引水,为仁里留下了一套完整的农田自流灌溉体系和村内饮用水网;
2)堨、圳、坝工程与技术应用:仁里村利用堨(拦河堰)、碓堨(粮食加工用水碓)、圳(引水渠)等传统水利设施,以及现代钢筋混凝土滚水坝、电灌站等工程技术手段,实现灌溉、粮食加工和生活用水等功能;
3)水库修建:仁里修建3座水库,实现了水资源的量化管理;
4)污水整治:仁里村创新实施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太阳能微动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主街道排污管网,并针对分散农户设置分散式处理设施,实现污水治理全覆盖;
5)引水工程:仁里村从传统水井逐步升级为现代供水系统,通过建设蓄水池、机井和水塔,实施阶梯水价,实现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口文化:水口是一村的出入口,又指一村水流的出处,即出水口(又称“地户”)。仁里的水口别具特色,仁里南门水口从村南迎熏门一直延续到龟山,长1000米;
2)古井文化:仁里村保留着丰富多样的古井体系,就其用途来说,有供饮用的,有为排污的,有为调节屋内温度的,有为防火的,以及兼具养殖、景观、储水、调温功能的院落水池。
三、小结
仁里古村以人水和谐为治理核心,通过传统水井保护与现代供水系统建设相结合,创新实施阶梯水价和分散式污水处理,既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又完整保留了"水口""古井"等特色水系景观,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统筹协调。
参考文献
沈复. (2006). 浮生六记〔清〕. 广陵书社.
清恺. (2010). (嘉庆)绩溪县志〔清〕(徐子超等点校). 黄山书社.
耿介. (1919). 绩溪鱼川耿氏宗谱〔总纂〕.
闾川汪氏宗谱编纂者不详. (1924). 闾川汪氏宗谱.
程敬忠. (1939). 程里程叙伦堂世谱〔总纂〕.
耿培炳. (2004). 绩溪鱼川耿氏宗谱·续修〔总纂〕.
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1). 绩溪县志. 方志出版社.
耿云志. (1994).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 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