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12
所属年代:始建于五代后汉乾祐2年(公元949年)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浦阳江流域
完成学生:仇思凡、杨豪文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斯宅村位于浦阳江流域,隶属于钱塘江流域;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3~6月,常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500mm;
3)地形地貌:斯宅村地处会稽山脉,体现着丘陵、河谷相间的特征,是“四灵”俱全的风水宝地;
4)人文环境:斯宅村保存着较为良好的清代聚族而居的民居群落建筑。它集中体现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绍兴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与空间理念的契合,成为浦阳江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利用布置较为对称和规整的庭院天井,起到了雨水收集、景观绿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2)排水系统整合:斯宅村的传统排水系统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主渠,第二级为支渠,第三级为院沟。建筑屋面采用举折手法以形成曲线造型,可快速排除雨水;
3)水资源管理:遵守“水用足”与“沟防省”的原则,立足于“排蓄并举”理念的海绵体水系统,实现了排蓄一体化的目标。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斯宅村背山面水,风水极佳,景观层次丰富,环境优美。整体村落空间灵活多变,有利于居民的生产生活和聚落的良性发展。以宗祠为核心,四周布置住宅,并按房系群落分片而居;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斯宅村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自然条件,使村落与环境协调。整体布局沿溪流呈自然生长的趋势,形成了依山沿河的组团空间形态,组团空间靠山分布,并由同族共居的宅院为单位沿河布局。
三、小结
斯宅村在空间序列、建造时序、环境适应及建筑布局上与自然相协调,体现着天、地、人三者相融合的特点。依据生活需求和自然水系,有秩序的拓展空间、 组合空间,形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居住场所。在以“礼”为代表的人文思想秩序的影响下,斯宅院落民居的空间观就此形成。利用多种水设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海绵体,能有效地促进雨水渗蓄排放、过滤净化,并调节地面的温湿度,以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蓄留、减速和弹性所构成的斯宅村排水特色,是中国本土传统民居的智慧结晶。
参考文献
池方爱,李高梅,管斌君.(2019).浙江传统村落之聆赏艺术初探——以斯宅村为例探析其“传统村落声景观”及村落保护策略.城市规划,43(02),84-90.
陈哲丰,佟士枢,何礼平.(2021).斯宅村传统民居木作营造意匠解析.古建园林技术,(04),14-19.
池方爱,黄炜,潘冬旭,赖祥助.(2016).浙江斯宅村千柱屋建构初探.西部人居环境学刊,31(0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