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走马塘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15

所属年代:公元988年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浙江省宁波市鄞州

完成学生:李佳一、杨澜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走马塘村地处鄞南平原,依傍奉化江支流东江,村内外的水系是其一大特色。修建始于宋代,历经千年才形成现在的网络格局。其源头主要来自西面的奉化江支流,背面与茅山北港支流相连;

2)气候条件:走马塘村地处北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约1400毫米。尤其在8-9月份,受秋雨和台风的影响,伴存洪涝及台风等自然现象,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3)地形地貌:走马塘村的地形属于平原型,建筑组团形态与耕地、水体等共同构成棋盘状方形斑块。总体上,平原型传统村落的耕地、水域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村落四周为宽广的耕地或养殖塘,组合形态相对规整,交通、水系以平直交错形式较多;

4)人文环境:在经历了社会与时代变迁的同时,依旧传承着古老而璀璨的华夏文明,村落格局完整,村中既存留了美妙音符般节奏的传统水系、精妙绝伦的走马塘水利、又拥有众多以清代和近代为主的民居民宅建筑,江南农村传统文化遗产与人文古迹的生命力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引水:走马塘依傍东江,经刘家港(今有刘家碶,即庆丰碶节制),将东江之水引入村西的走马塘河(地方上称君子河),又经北东南及各条漕浜将水源引人村庄腹地,供给居民取水,洗涤,灌溉,消防等用水之需;

2)蓄水:在村庄内设置了七八条漕浜和十几个水塘。漕浜既可引水,又可蓄水,将水引入村庄脉络各居民点。同时,河漕又可通舟楫,更加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内涵;

3)排水:走马塘处在上流,东江洪水,域内渍涝,经走马塘过境后向东北流直通奉化江,排泄便捷;

4)航运:水运是旧时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村西的走马塘河是航运主干河,河宽水深,设有航船埠头。

2.水灾害防控与水文化

1)户村河防卫功能:大陈氏先祖依据“天圆地方”的观念,挖掘护村河,形成长方形格局。整个水系外形平直简单,能蓄能排,亦能防洪抗旱,防火防盗。四周环河,出入村庄只能从东升桥、紫来桥、泥河桥、团桥、后宅桥、树桥等与外部交往,这些桥梁除出人交通之需外,又利于村庄的自身防卫。古时城市的防卫一靠城墙,二靠护城河,护城河称池,所以通称城池;

2)荷塘水文化:走马塘村将植物、水体和文化相互关联,通过荷塘表达君子气节。据家谱记载,村中有池塘七十二口,皆种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走马塘的“族花”。

三、小结

走马塘的水系就具有引水、蓄容、泄洪、航运、防卫五绝,形成了浙东古村落中罕见的河网防护系统,让今天目睹她魅力的人为之惊叹。凭借区域自然资源,经过人工改造,使走马塘拥有了农田水利之饶、江山景观之胜、水陆交通之便,成为家族理想的栖居场所并延续千年。


参考文献

徐炯明 (主编). (2008). 宁波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走马塘. 宁波出版社.

徐秉令, 天涯, 黄富岳. (2008). 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范宵鹏, 李伯炎. (2023). 耕读千年——浙江宁波走马塘村.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0), 134–137.

何依, 孙亮, 许广通. (2017). 基于历史文脉的传统村落保护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村保护规划实施导则为例. 小城镇建设, (9), 11–17.

何依, 孙亮. (2017). 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 建筑学报, (2), 90–95.

鲍玥如, 翁心闲, 童慧颖, 等. (2014). 宁波鄞州走马塘古村落文化研究“进士第一村”原因探析. 赤子(中旬), (14), 96–98.

陈建业, 周秉根. (2010). 中国进士第一村——浙江省走马塘村古村落特征与旅游开发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23), 124–126, 219.

李一芳. (2021). 浙江省传统村落景观肌理演变研究——以走马塘村、诸葛村和横樟村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