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16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时期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浙江省桐庐县深澳村
完成学生:安英源、王慧敏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深澳村位于长江流域富春江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婺源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以上,夏天雨量比较丰富,雨量比较集中;
3)地形地貌:深澳村处在山谷的平原之中,东北是狮子山和黄山,西南是前山,东南方向是龙门山余脉。深澳村地处丘陵地带,北低南高,东靠富阳,西部临山,北临富阳,南接桐庐;
4)人文环境:深澳古村以其独特的水系而闻名,拥有千年的历史,其中约800米的暗渠贯穿整个村庄。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著称,包括有三国演义、二十四孝图、十二生肖等内容的木雕,以及四合式天井院等特色建筑。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村落建设时,根据深澳村的现状情况,对整个水系进行了系统的规划,由深澳、明渠、澳口、塘、井组成,形成深澳古村落独立而完善的供、排水系统。并且整个供水系统实行分质供水,也就是说根据暗渠的上下游关系,依次排列不同功能与水质要求的浣洗场所,这是非常科学的用水理念;
2)水系统整合:从形式上的不同分别可分为:溪流、澳与渠、塘与井,其中深澳最为重要,而正是由于水体形态的多样形成了深澳村水系的丰富性。深澳村的水系有着点线面相互交织的综合结构,其缘由是不同地形的限制和不同层面的需求。村中后居弄暗渠所处的地势低洼,其主要承担着采集村中雨水、生活废水等汇集到大塘的功能。塘井加上处在最东边的饮洗两用的水源深澳,构成了村落中的饮水取水结构。大塘是几条渠的汇水塘,不仅为整个村落养殖水产灌溉作物所用,还起到净化村中的脏水,提供消防水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村落极佳的景观所在;
3)水资源管理:从深澳上保存完好的几个澳口上可以分析出一些相同的特征:尽管澳口都在街道上,但是要么深入地下两三米,或者处在房屋下,这样的设计使得浣洗人既能与街上的路人保持联系,又能保持一定的私密性。村中的小塘一般直径都在四米左右,且都有建筑围合,体现出稳定和安全的场所感。其中吃水塘只用来满足村民日常用水需求,周围被设计成单面台阶,方便取水;而洗用塘为了方便使用,堤岸一般不高,使人很容易与水体接触。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深澳村地处狮子山和前山两山之间,整体形似正方形,桐溪与后溪形成夹流之势,同时两山对峙,村落形似水中的竹排,逆流而上,让人身感山清水秀的好环境。深澳村所处位置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取水、用水容易,拥有一定的地势优势;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深澳的水系主要分为村落外围天然形成的溪流和自然与人工结合营造的村落内部的水系两个层次。从水系形态上可分为:溪、澳渠、塘和井,水体形态的多样性形成了深澳村水系的丰富性。村外有桐溪和后溪环绕整个村落,形成了优越的水系条件。
三、小结
深澳村具有一般村落的典型特征,其村落理水以实用原则出发,对村落的整体格局进行系统的布局设计。村落外围理水讲究自然,村内则多为人工改造。区域水景讲究的均匀布置,水体大小变化和动静结合;在空间形态上注重旷奥对比; 具体的场所中,注重人们用水的方便性和用水场所尺度的人性化。深澳村通过系 统的设计使得村落由外而内形成良好的水环境。
参考文献
Ni, B.-B., Li, X., & Wu, X.-P. (2015).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al villages, as Shen’ao Village, Tonglu County for example. Art & Design.
李政. (2012). 深澳村理水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美术学院].
陈碧娇, 孔令龙, 陈翰文, 陈颖, 康喆, & 吕宏祥. (2018). 文化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探索——以婺源理坑村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小城镇, 17.
何可人. (2014). 深澳村理水对现代水景设计的启示. 艺术科技, 27(12), 151.
张耀. (2015). 浙江典型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理工大学].
霍奕. (2015). 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保护——以浙江省桐庐县深澳村为例. 新课程(下), (08), 206–207.
唐纪成, 郑朝胜. (2016). 桐庐深澳村水系景观文化探微. 现代装饰(理论), (11), 56.
陆明明, 丁继军. (2016). 深澳村传统建筑宅门形制类型研究. 设计, (19), 148–149.
边怿翾, 郝占鹏. (2017). 文化视阈下的浙江深澳村传统民居空间特征分析. 四川建筑, 37(02), 60–62.
胡展. (2019). 流淌的“澳”妙——桐庐深澳村. 浙江画报, (05), 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