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屿北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17

所属年代:唐代至今(约618年-现代)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 /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坦镇

完成学生:黄嘉煜、马雨萱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村落位于楠溪江上游岩坦溪河谷盆地,双溪环抱形成天然护城河,年均降水量1743.9毫米;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8月降水峰值(278毫米),5-9月径流量占全年70%,旱涝风险显著;

3)地形地貌:宏观上括苍山与雁荡山夹峙形成“袋状封闭”地貌;微观上山前小型盆地,海拔梯度缓冲洪灾;

4)人文环境:唐代徐氏避乱迁居,依托“莲花形”风水格局构建耕读聚落,护寨河周长2公里形成封闭单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系工程调控:开凿护寨河(宽3米,深2米)环村,兼具灌溉、消防与防御功能;引岩坦溪水入寨,通过明渠网络分配至梯田与宅院;

2)管理制度:宗族主导水资源分配,护寨河疏浚纳入村规,维系“水-田-寨”循环秩序;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适应性空间基因:莲花形格局:护寨河为“莲瓣”,7座宗祠按二十八宿布局如“莲子”;功能分区:中心民居组团(闲存堂等)+外围宗祠,水系界定礼制空间;

2)生态耦合:护寨河串联烂泥田(滞洪区)、梯田(旱季蓄水)、水口庙宇;凹形三合院天井集雨,檐廊排水防潮。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三重防御体系:由楠溪江急流和悬崖形成的自然屏障阻隔外部侵袭,由洼地烂泥田汛期成沼泽的生态缓冲迟滞洪水与外敌,由卵石寨墙+护寨河(仅桥门通行)形成的人工工事是终极物理防线;

2)韧性逻辑:“水进田蓄-水退耕织”动态平衡,烂泥田汛期蓄洪、旱季复耕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风水叙事建构:“连九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强化人水伦理;水口建庙“关锁内气”,转化自然风险为精神屏障;

2)集体记忆载体:护寨河承载“桃花源”耕读理想;宗祠祭祀整合治水经验,维系徐氏宗族认同。

三、小结

屿北村浓缩山水-耕读共生范式,以护寨河为脉,实现 “资源分配-空间防御-文化认同”三位一体,通过 自然地形改造(烂泥田滞洪)+人工工程(寨墙锁水) 达成韧性平衡,将水文风险转化为 “莲花形”风水符号,彰显“顺天因地”的东方智慧。其千年延续证明:人水共生需将工程控制、生态适应与文化信仰系统整合。


参考文献

邱丽萍. (2014).永嘉屿北村空间格局研究.温州文物, (1).

宋绍杭. (2011).屿北村防御体系解析.室内设计与装修, (7).

吴龙海. (2023).水口空间的文化转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农林大学].

陈浩南. (2023).楠溪江聚落文化景观[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农林大学].

Eben Saleh, M. A. (1999). Al-Alkhalaf: The evolution of the urban built form of a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Southwestern Saudi Arabia.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34, 649–669.

Ma, H., & Tong, Y. (2022).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sing ArcGIS and GeoDa: A case study of Southwest China. Ecological Informatics, 68, 10141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