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18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8000~7000aB.P.)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

完成学生:黄嘉煜、马雨萱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遗址位于古湘湖澙湖盆地,钱塘江与浦阳江交汇的U形河曲地带,受海陆交互作用影响显著;

2)气候条件:8200aB.P.强低温事件导致干冷化,7600aB.P.后进入大暖期,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与今相当;

3)地形地貌:宏观上钱塘江分割杭嘉湖、宁绍平原,形成“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微观上依山面湖,海拔约5~10米,处于丘陵—平原的过渡带;

4)人文环境:浦阳江流域上山文化人群东迁至此,形成渔猎—稻作复合型聚落,后因海侵废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淡水调控体系:利用古湘湖沼泽淡水发展稻作,早期文化层出土千余粒原始栽培稻及骨耜农具;

2)水运技术整合:渔猎经济占比超50%,出土了32种水生动物遗骸,浮标证实结网捕捞;独木舟技术也取得突破,形成现存最早水上交通工具(舟长5.6米),支撑浅海捕捞与跨区域交流。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智慧:山前洼地形成聚落,为了缓冲风暴潮和获取淡水,选取了背山面湖的位置,规避了钱塘江主洪道。干栏式建筑抬升居住面,采用木构房址和卵石道路应对湿地环境;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空间分为中心区和环壕外围,中心区为密集房址与祭祀遗迹,环壕外围为墓葬区与制陶作坊,体现“水陆分野”的空间逻辑。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水文叙事符号转化:“地不满东南,水潦归焉”(《淮南子》)或源于跨湖桥海侵记忆,使洪水叙事符号化,同时通过火崇拜消解水患恐惧,形成“崇火拜日”的仪式。

三、小结

跨湖桥揭示了海陆交互型人水关系范式,在资源利用上,首创了“淡水稻作—咸水渔猎”的双轨生计,独木舟技术开启了海洋探索;在空间响应上,干栏建筑和环壕体系实现了水陆共生;在防灾减灾上,海平面上升2米即导致文明中断,凸显了滨海聚落生态脆弱性。其兴衰表明人水平衡需在资源开发与灾害规避间寻求精准临界点,为当代海岸带管理提供史鉴。


参考文献

郑云飞,蒋乐平,郑建明.(2004).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中国水稻科学,(02),33-38.

Perry, L. (2002). Starch analyses reveal multiple functions of quartz" manioc" grater flakes from the Orinoco basin, Venezuela. Interciencia, 27(11), 635-639.

Perry, L., Dickau, R., Zarrillo, S., Holst, I., Pearsall, D. M., Piperno, D. R., ... Zeidler, J. A. (2007). Starch fossils and the domestication and dispersal of chili peppers (Capsicum spp. L.) in the Americas. Science, 315(5814), 986-988.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