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19

所属年代:唐代(1068-1085年间)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钱塘江水系-新安江水系

完成学生:苏婉仪、毛少羿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新安江流域的降水量分布不均,丰水季和枯水季水量差距较大,这使得渔梁村的水资源调控尤其重要;

2)气候条件:渔梁村位于徽州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但分配不均的特点,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

3)地形地貌:渔梁村地处皖浙交界的山地丘陵区域,具有背山临水的地理优势。地势起伏明显,村落位于练江水域的转弯处,既有山地的天然屏障,又能借助水域开展水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滨水景观;

4)人文环境:徽州自古以来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而闻名,徽州文化融合了儒家思想、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水文化在这里有着悠久的传承。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渔梁村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管理。村落的水利设施,尤其是渔梁坝,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水资源的稳定供给,并对村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水量调控: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水利工程,渔梁坝通过蓄水与调节流量,在枯水季节保障水源,丰水季节缓解洪涝灾害,确保了农业灌溉和日常用水需求;

2)多功能水利系统:除了保障水源,渔梁坝还促进了水运的畅通。渔梁坝改善了航运条件,促进了商业发展,成为水路交通和物流的重要保障。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渔梁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其面临一定的水灾风险。为了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村落通过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合理的空间布局构建了应对水灾的韧性。

1)防洪排涝机制:渔梁坝通过有效调控练江的水位,减少了洪水对村落的冲击。坝体的设计能够在水量过多时存储水源,在水位过低时进行调补,保持水位稳定。这一调节功能帮助村落避免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空间适应性:渔梁村的村落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水灾的防控。村落位于地势较高处,有利于避开洪水威胁,民居分布在排水较好的区域,减少了梅雨季节的水灾影响。

3.水文化与地方记忆

渔梁村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水利工程和空间布局,还融入了水文化的传承,水不仅是生存的保障,也是地方认同的重要象征。

1)水文化活动的作用:渔梁村的“亮船会”是典型的水文化活动,体现了村民与水的深厚联系。水文化活动不仅是水的使用与管理的一部分,也强化了村民对水的尊重和依赖,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延续;

2)水文化的社会功能:渔梁村的水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不仅促进了地方信仰的传承,还通过宗族合作修建水利设施,加强了村落内的社会联系。尤其在水灾防控和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水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村民的集体行动和社会协作中,形成了共修水利的传统。

三、小结

渔梁村的发展深受水利设施的影响,尤其是渔梁坝的建设,它不仅改善了水文条件,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还促进了商业和水路交通的繁荣,推动了村落的非农性发展。渔梁村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水利工程,也展现了水资源管理与村落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通过这种科学而系统的水资源管理与文化构建,渔梁村形成了与水文环境密切互动的独特村落形态,展现了传统村落在应对水环境变化中的智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曹兴平,贺涵,冯琴,等. (2020).基于游客照片的皖南古村落目的地意象——以安徽宏村为例.资源科学, 42(05), 933-945.

李久林,储金龙,叶家珏,等.(2018).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经济地理, 38(12), 153-165.

史书菡,俞孔坚. (2021).徽州传统水文化景观的结构特征与当代价值.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9(04), 28-49.

王旭. (2012).皖南山区水利工程与地域社会——以歙县渔梁坝为例.农业考古, (06), 129-132.

中国传统村落博物馆,https://main.dmctv.com.cn/villages/34102110001/VillageProfile.html.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