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20
所属年代:清朝至今
所属区域:闽江流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完成学生:马雨萱、黄嘉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琴江村位于闽江、琴江、乌龙江三江交汇处,是境外船只进入福州的咽喉要道。水域狭小,滩涂众多,水流湍急,不利于大型军舰布阵,具有天然防御优势;
2)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夏长无酷暑,冬短少霜雪。年均气温19.3℃,年日照时数1837小时,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秋多台风;
3)地形地貌:琴江村建在沼泽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周边有鲤鱼山、炮山等制高点;
4)人文环境:因军事防御需求而建,清代水师旗营驻地,满族文化浓厚。村落空间格局与军事功能紧密相关,形成独特的防御性聚落。
二、人水关系
1.水环境利用与技术系统
1)自然防御:三江交汇的地理位置形成天然屏障,扼守福州水路门户。水域狭窄、水流湍急,限制敌军舰船行动,增强防御能力;
2)人为防御:修筑防洪堤、阅兵台,设置八桨船坞和督捕厅,强化江面防守。水师旗营定期进行水操、船操、巡洋训练,提升作战能力;
3)排水设计:营盘内设有明沟与暗渠结合的排水网络,利用潮汐规律自然排污,体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空间防御布局:村落以炮山为中心,呈“回”字形环绕,街道呈八卦式分布。这种布局不仅便于军事调度(如快速支援城门),还能利用水网分割空间,形成多重防线;
2)水系主导街巷走向:琴江村街巷走向顺应地势东高西低的特点,便于排水。“L”型和“丁”型交叉口的设计,既避免敌军长驱直入,又利于雨季快速导流。
三、小结
琴江村是清代水师旗营的典型代表,其选址与布局充分体现了军事防御与水文环境的紧密结合。三江交汇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福州的重要门户,而人为修筑的防御设施和科学的排水系统则进一步强化了其军事功能。村落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均服务于防御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军事聚落形态。琴江村不仅承载了满族文化和水师历史,也是研究传统村落与军事防御关系的珍贵案例。其保护与开发应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挖掘其作为军事遗产的价值,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赵冲, 张鹰, 诸汉涛. (2016).武夷山古建聚落的空间构成及其演变研究.华中建筑, (9), 172–176.
梁树邦. (2016).崇阳溪古渡口历史考.福建文博, (3), 56–61.
陆琦,等. (2016).武夷山城村传统聚落空间与建筑特征初探.中国名城, (12), 42–48.
刘媛媛,等. (2022).山地城市防洪标准评估及防洪能力提升的探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 164–171.
涂哲智, 蔡逸韵. (2018).闽北山区传统村落空间生态适应性初探.中外建筑, (5), 78–81.
王艺菡. (2019).武夷山城村汉城与西汉长安城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
Allen, P. M. (1997). Cities and regions as self-organizing systems: Models of complexity. 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
Dendrinos, D. S. (1991). Asymptotic stability and quasi-periodicity in form and evolution of model socio-spatial structures. 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22(6), 29–45.
Kotus, J., & Hławka, B. (2010). Urban neighbourhood communities organised online—A new form of self-organisation in the Polish city. Cities, 27(4), 204–214.
Kotus, J., & Hławka, B. (2010). Urban neighbourhood communities organised online—A new form of self-organisation in the Polish city. Cities, 27(4), 204–214.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09.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