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嵩口古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21

所属年代:始建于唐代,于元朝置镇(公元7世纪后)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闽江流域

完成学生:宋君扬、林丽鑫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福建省中部的大樟溪流域,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2)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均降水量约1400毫米;

3)地形地貌:古镇周边重岗叠嶂、长廊谷底。西南部戴云山脉一麓山势高大,东北部则地势较缓,而后没入福州平原,构成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势;

4)人文环境:利用自然地形地貌,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地规划城镇布局。其选址位于五县交界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为古镇提供了丰富水资源和自然景观,也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条件。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截水墙:由于嵩口地区降水量充沛。该地区的建筑在披榭伸入正厅檐下的部分修建了L形的矮墙头,目的是防止雨水沿着屋顶溅入正厅;

2)天井空间:古镇冬夏分明,潮湿闷热,考虑到夏季遮阳、冬季保暖和自然通风,“以无作有”将天井空间介入到建筑空间中,使室内室外空间取得联系,建筑周围的出檐可以遮挡日照暴晒,形成温度差抽去市内湿气。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航海壁画:古镇两座古民居上绘有航海和阿拉伯风情建筑的壁画,分别绘制在嵩口东坡村的西霞厝、用金厝这两座古厝里,壁画大约绘制于二百年前,内容为大海、福船、阿拉伯人与阿拉伯风情建筑,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增添了佐证;

2)水运文化:嵩口镇处于大樟溪和长庆溪交汇处,建有嵩口镇码头为古渡口,成为通往外部的水上交通要道,使嵩口成为闽中内陆重要的商埠,大货物一天可以到达福州。大樟溪又被奉为嵩口镇的母亲河,渡口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南宋时期,这里就已发展成为小集市,商贸活动频繁;

3)碑文文化:嵩口古镇碑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重整义渡碑”和“奉宪永禁溺女碑”。“重整义渡碑”立于清朝宣统年间,详细写明了“义渡”的具体规定以及违规处罚措施。说明了当时古镇法制清明、地方官理政有方,反映了古镇人民对于公共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三、小结

嵩口古镇以其独特的背山面水式村镇布局、商贸重镇的兴衰变迁以及气候影响下的院落空间形态等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在嵩口古镇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民居,其古渡口是闽中南重要的商埠和水运枢纽。


参考文献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1).福建省志地理志:水系与水文.方志出版社.

高惠灵,程惠珊,杨天娇,姚杰,李霄鹤. (2019).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嵩口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湖北林业科技(06), 42-47+75.

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2).永泰县志:水文.新华出版社.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永泰县人民政府. (2018).嵩口模式.福建人民出版社

Juan Porta.(2013). A population-based iterated greedy algorithm for the delimitation and zoning of rural settlements. Computer-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07). 12-2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