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22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闽江流域上游
完成学生:安英源、王慧敏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河源溪上游的连屋田溪、洋利坝溪、坑溪,汇聚于培田村前,自村西北转而村东南,形成环抱全村的“腰带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13℃-19℃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大约1700毫米,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梅雨期;
3)地形地貌:培田村地处武夷山南麓北东向的松毛岭支脉,西、北、东三面为丘陵山地,中间为河谷盆地,南向较开阔,是溪流出口。整体地势较为平坦,海拔在380-400m之间。;
4)人文环境:培田古村是客家文化、儒家伦理与生态智慧的结晶,形成以宗法伦理、耕读精神、生态哲学为主的三位一体模式。“九厅十八井”聚落美学与人水共生的生态实践成为空间化的文化表达。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理水构成要素:培田村理水系统总结为“滞、渗、导、排、蓄、净、用”理水7模式;
2)排水系统整合:宏观层级上,培田理水系统于应对雨洪的空间组织表现为修陂引水以排洪、蓄洪。中观层级为街巷排水网络,排水口以及铺装渗水路面。微观层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排水环境下院落单元基本模式;二是建筑周边环境延伸的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三是于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应对雨洪。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多层次水系结构与功能:培田村的水系分布在村落景观空间中呈现点、线、面相互交织成网的关系。培田村除河源溪外,联络整个村落的水圳系统更是支撑起培田村理水空间的网络。在网络内嵌入古井,水塘等点状、面状水景。群落周边农田主体水系为河源溪,形成了建筑、农田与水系的三重环绕包围结构;
2)生活保障用水结构:生活保障用水分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两类。村内四口水井方便居民生活取水用水,纵横遍布的水圳方便居民日常用水。而耕地地主要分布在河源溪的一侧,并在修建梯田时,还修建了梯田水圳;
3)发展支撑用水模式:发展支撑用水分为交通运输和军事防御两类。河源溪作为村落水路主干道,沟通了培田水系和河汀江两大水系网络,形成包围型水体网络,成为培田整体水运交通网络的基本框架。在军事防御上,“枕山环水”之势使得整个古村落成为相对独立而安定的聚居空间。
三、小结
培田传统村落在理水发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过人的智慧,在自然生态允许的范围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水方法,其中提出的理水7法“滞、渗、导、排、蓄、净、用”,形成完整“天人合一”的营建系统。灵活的应用水循环系统,以“不浪费”为原则进行合理理水,顺应自然的同时,为培田传统村落的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方式。也为后人对于村落治理与理水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田洁, 许璐凡, 刘丹妮, & 黄晓莉. (2022). 生态智慧视角下闽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住宅与房地产, (24), 66–73.
巩叶, 邹元昊. (2020). 培田村地域性景观成因及其特征研究. 中外建筑, (08), 50–53.
李慧丹, 张鹰. (2021). 基于理水7法的培田传统聚落营建智慧及其启示. 建筑与文化, (12), 86–88.
Hui-Juan, Z., Yong, R. (2018).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tourist and host gaze in rural tourism: Taking Peit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Jiaying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