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23
所属年代:公元前202年-至今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闽江流域
完成学生:黄嘉煜、马雨萱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城村位于闽江支流建溪的崇阳溪流域,地处崇阳溪与武夷山南麓交汇的冲积平原,水系呈“三面环水、四面围山”格局;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700毫米左右(全省多雨区),降水集中于3~6月(占全年70%),洪涝灾害平均5年一遇;
3)地形地貌:宏观上武夷山丹霞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城村村落坐落于崇阳溪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150米,背山面水形成天然防洪屏障;
4)人文环境:形成汉城遗址(西汉闽越王宫城)与城村村(唐宋至今聚落)的双核结构,依托古渡口形成“水陆商埠”,曾为“万里茶道”枢纽。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水:西汉时水利技术是汉城陶质井圈深井,保障饮用水质,井壁设导流孔防淤,陶水管网与自然沟谷(王殿垅河道)组成雨污分流系统。当代渠网系统是人工引崇阳溪入村,形成明暗渠结合的灌溉—排水网络,多余水量导入下水道;
2)水运技术整合:古渡口“淮溪首济”依托深水航道,成为玉料、茶叶转运枢纽。水门(汉城)、水闸(城村)调节内外水系连通,支撑商贸流通;
3)水资源管理:汉城水利工程需大规模社会协作,体现早期国家治理能力,当代由村集体主导渠网维护。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汉城为依山势筑城,高岗筑宫、沟谷导洪,城墙沿山脊蜿蜒设水门,城村为“玉带围腰”的格局,崇阳溪三面环绕,村落借山势抬升以避涝;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汉城以王殿垅河道为轴,划分宫殿区、墓葬区及手工业区。城村是以人工渠网形成“井字形”街巷网格,界定居住、商铺、农田等功能;
3)生态耦合设计:宅院天井窄深设计,用于蓄水防火和通风降温,水渠串联形成“风水林固岸—农田滞洪—宅院用水”的格局,实现三生空间嵌套。
三、小结
城村在技术维度上从汉城工程控水到生态渠网,体现了资源调控从“支配”向“适应”的演进;空间维度上以水文基因塑造“井字形”聚落,通过高地避害与洼地蓄洪,达成了韧性平衡;文化维度上古井(72口持续使用)、渡口古樟(800年树龄)转化为地方精神图腾,“万里茶道”叙事强化社群认同。其兴衰揭示核心规律上人水关系需在工程控制与生态弹性间寻求动态平衡,当代防洪需融合智慧监测与生态修复,以延续“水退人进,水进人谐”的古老智慧。
参考文献
赵冲,张鹰,诸汉涛.(2016).武夷山古建聚落的空间构成及其演变的研究——以城村为例.华中建筑,34(02),90-94.
涂哲智,蔡逸韵.(2018).闽北山区传统村落空间生态适应性初探——以武夷山市城村为例.中外建筑,(06),89-92.
陆琦,颜婷婷,方兴,王南希.(2016).武夷山城村传统聚落空间与建筑特征初探.中国名城,(05),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