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东皋乡蓬溪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24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时期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完成学生:李卓起、李懿、徐诺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蓬溪村位于楠溪江中游岩坦溪段,北临鹤盛溪,水流平稳;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702.2毫米,雨热同期;

3)地形地貌:地处楠溪江中游“两山夹一水”地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袋状盆地格局;

4)人文环境:谢灵运山水诗派起源地,保留宗祠(谢氏大宗)、书院、康乐亭等文化遗产,水文化深厚,有诗文及祭祀传统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作为空间结构基因:鹤盛溪形成“玉带环腰”水形,村前河漫滩界定居住区与耕作区,主街分隔东西形成“升地格局”,实现“山屏-水脉-耕田-聚落”的四维共生;

2)水体锚定公共空间:霞港潭位于水口关键节点,稳定水流能量,保障资源供给;河运栈道(图8)串联村落出入口,强化序列空间仪式感。

2.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设施调节水文时空分布:修建水库、人工水渠引水入田,解决旱季灌溉短缺;用卵石砌筑堤坝调节溪水流速,防止洪水泛滥;

2)水技术应用提升效率:水车设施依托溪水动能驱动木质水轮提水,保留至今的遗迹体现生产智慧,确保农业水稻、茶叶和生活用水稳定供给。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文化符号建构:谢灵运山水诗派(1600年前起源)以水为审美对象,衍生诗文(传承‘桃花源式“隐逸理想,康乐公祠碑林延续宗族治水经验;

2)信仰实践消解自然力:祭祀活动与风水布局将水升华为精神纽带,强化“敬畏与依存”的地域认同。

三、小结

蓬溪村人水关系以“水空间布局”为核心,通过“腰带水”地形驱动聚落形态耦合;“水资源技术系统”支撑旱涝调节与农业韧性;而“水文化传承”将水文升华为诗派精神与宗族记忆,形成自然地理-生态技术-文化精神的三维融合范式。


参考文献

陈志华,李秋香(2010).楠溪江中游.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陈志华,李秋香(2015).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新知三联书店.

陈志文,李惠娟,孙杰(2010).蓬溪村古村落社会经济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志文,严丹(2021).楠溪江流域古村落院门及院墙的建筑人本特征研究.城市建筑, 18(12):91-93.

杨旭东(2016).传统村落生产生活中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启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8(04):2-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