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25

所属年代:始建于南宋时期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浙江省青田县

完成学生:李卓起、李懿、徐诺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龙现村依托奇云山山泉形成“龙现十八潭”活水网络,水质优良,山泉顺地势自流贯穿村落;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16-18℃,年降水1500-1800毫米且集中于4-9月。雨热同期特点匹配水稻生长周期,冬季温和(5-8℃)保障鱼类越冬;

3)地形地貌:地处浙南山间盆地,背靠奇云山,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

4)人文环境:千年稻鱼共生历史,现存梯田、传统孵化技艺及“三庙一潭”信仰空间,民俗文化深厚,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节:构建“自流灌溉”沟渠网络,依地形高差设置水闸涵洞,实现活水精准分配;采用“水旱轮换”技术调控水位,夏季增水深降水温,秋收降水位促稻熟;

2)生态管理:遵循活水优先原则,结合“稻茬还田”实现养分循环;鱼苗生态孵化技术使成活率约达98%,体现对水生生物习性的深度认知。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以“三庙一潭”(坑口宫祀平水王、太阴宫等)为空间载体,端午祭水神仪式融合水资源祈愿与社区规范;"龙母仙娘"传说将水源神圣化,强化生态敬畏;

2)民俗符号:田鱼作为文化介质——婚嫁作聘礼喻“有余”,丧祭为贡品连生死;田鱼干成为侨乡情感纽带,活态传承“红烧留鳞”“熏制存鲜”等饮食智慧;国家级非遗鱼灯舞融入稻鱼生态内涵,维系社区认同。

三、小结

龙现村以水资源技术系统实现活水高效调控,支撑稻鱼共生生态循环;以水文化传承将信仰、民俗内化为生态保护规范,形成“技术-文化”双维共生机制,彰显农业遗产系统中人水互惠的活态传承智慧。


参考文献

胡最,闵庆文,刘沛林.(2018).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景观特征识别探索——以紫鹊界、上堡和联合梯田系统为例.经济地理,38(2):180-187.

蒋艳萍,章家恩,方丽.(2007).浙江青田县稻鱼共生农业系统及其问题探讨.农业考古,(03):277-279.

刘荣华.(2012).鱼游稻花间——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稻田养鱼”土地整治模式探讨.中国土地,(06):48-49.

李永乐,闵庆文,成升魁,等.(2007).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6):4900-4902.

闵庆文.(2021).农业文化遗产: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交叉性学科领域.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12(4):437-443.

宋雨新,孙业红,姚灿灿,等.(2022).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承载力研究——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39(05):894-902.

Arunrat,N.;Sereenonchai,S.(2022).Assess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Rice–Fish Co-Culture and Rice Mono culture in Thailand.Agronomy,12,1241.

Piras F , Pan Y , Santoro A ,et al. (2024). Agro-Silvo-Pasto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Valoriza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and of the Italian Register of Historical Rural Landscapes.Land, 13(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