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26
所属年代:宋元时期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
完成学生:李雯静、KOLOMEITSEVA ALEKSANDRA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隶属钱塘江流域衢江水系,村内核心水系碧溪发源于千里岗山脉,自北向南穿村汇入塔石溪,终入衢江;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春夏,旱涝交替明显,复杂地形加剧局部洪涝风险;
3)地形地貌:地处低山丘陵,江山-绍兴断裂带西北侧,地势北高南低。三面山峦环护,形成狭长河谷盆地,聚落沿碧溪呈带状布局;
4)人文环境:北宋末年翁氏避战迁入,南宋咸淳六年叶氏定居,形成溪西叶氏、溪东翁氏双宗族格局,以协作治水维系聚落存续。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梯级水网调控:构建“碧溪主干渠+支流水网”系统,其中堰坝蓄灌是明代石拱桥上游筑堰坝(宽3米,长30米),截流引水灌溉东部农田;水渠分级是西山岙深渠(宽1.3米,深2米)导流山涧水,避免冲毁溪西民居,同时补给梯田灌溉;
2)宗族水权制度:清代《镇水碑》确立“祠祭→农田→民宅”用水优先级,规定纠纷仲裁机制;以“卖田不卖塘”“公塘禁私引”等规则保护公共水源。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街巷空间:主巷道沿碧溪东岸延伸,次要巷道(如花园巷)垂直溪流展开,形成鱼骨状交通网络;凉亭、水埠嵌入滨水节点,支撑浣洗、取水等亲水活动;
2)宗族空间:碧溪天然分隔聚落领域:溪西为叶氏聚居区,溪东为翁氏领地;宗祠临水而建形成向心布局,叶氏“芝兰入座”等徽派建筑群沿溪展开,凸显亲水景观价值。
三、小结
三门源村以宗族协作的水利工程为核心,通过梯级水网与水权制度平衡旱涝,辅以空间避灾实现韧性生存。其“以水定序”的聚落模式(堰坝调控资源、溪界划分宗域、水约凝聚认同),彰显了浙西丘陵移民聚落的人水共生智慧,为当代传统村落水利遗产保护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车裕斌, 曾方, 秦杰. (2016). 村落景观空间意象及其文化价值——以龙游县三门源古村落为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06), 16–21.
余金土, 严德华. (2010). 建房布局有序确保“三门源”古风遗韵. 浙江国土资源, (09),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