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ES-027
所属年代: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流域-三门湾水系/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完成学生:李雯静、KOLOMEITSEVA ALEKSANDRA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隶属三门湾白溪水系,白溪(全长约100km)自西南向东北穿境,与梁皇溪交汇入海;年降水量约1600-2000mm,雨季易发洪涝;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5-17℃,降水集中于5-6月梅雨季及夏秋台风季;
3)地形地貌:天台山脉西麓丘陵盆地,群山环抱(状元峰、梁皇山、塔山、鹿山),形成喇叭状平旷谷地;
4)人文环境:南宋童氏始祖迁居建村,以九宫八卦原理规划“回”字形聚落;宗族制度维系水系运维七百余年。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八卦水系工程:明正德三年(1508年)童濠主持开凿杨柳洪砩,引白溪水入村;以童氏宗祠为中心,水渠按八卦卦象划分乾、坤等八区,形成“渠网穿户、活水绕宅”系统;
2)分质用水管理:水渠供洗涤、灌溉及消防;古井专设饮用(水位差防渗技术);渠水最终出村灌溉农田2000余亩,实现“一户一水、一渠多能”。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地形避灾:聚落选址平地高处(村高溪低),规避洪水淹没风险;沙性土壤加速雨水渗透,减少内涝滞留;
2)工程调蓄:渠网分流雨季洪水;梯田与洼地滞蓄径流。
3.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界定结构:“回”字九宫格局:石镜山路、花桥街为内围,南街北街为外围,水渠沿卦象分隔空间;“道地”民居(三合院)临渠而建,形成亲水生活单元;
2)街巷亲水性:惠民路、学士路等主街伴渠延伸;水埠台阶嵌入巷道节点,支撑日常浣洗。
三、小结
前童村以八卦水系工程技术为核心,通过渠网分区实现“活水到户、出村灌田”的资源循环,以“十结轮管”宗族制度保障水系长效运维。其“以水定形”的空间布局与“以水为媒”的文化实践,共同构建了“工程-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水治理范式。当代通过白溪生态改造与数字化监测,在延续“人水共生”传统智慧的同时,为沿海丘陵聚落的水遗产活态传承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龚安国, 陈小平, 荆诚然, 等. (2016). 前童镇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探讨. 中国水土保持, (03), 7–8.
童亿勤, 伍磊, 马仁锋, 等. (2015). 基因视角的前童传统文化景观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8(04), 123–128.
宾慧中, 董玲. (2008). 古镇历史地段商业空间复兴探微——以浙江前童南大街商业更新为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 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pp. 546–550).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
陈怡. (2009). 前童古村公共空间形成之民俗背景探究. 装饰, (02), 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