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关麓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28

所属年代: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

所属区域:新安江流域皖南段,黟南盆地区域—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西武乡

完成学生:王文雅、张云栖、刘芳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关麓村的水系丰富,主要由两条重要溪流构成。一个是武林溪,另一个是绛下溪;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最高气温15℃左右,最低气温15℃左右,无霜期250天左右;

3)地形地貌:位于西武乡的西南端,海拔高程约230米,地处黟南盆地之中;由于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地以及丘陵的面积占据了绝大多数,形成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天然地理优势;

4)人文环境:关麓村是一处保存相当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其中以关麓“八大家”最为典型,其坐北朝南,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建造的精致美观的典型皖南古民居。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流动水系为主的武水:水系位于村落边缘,水系即边界。是关麓村水系的主要来源;

2)人工水系为主的水口:水口分为南北两个,南部为水系入村处,避免水流直冲村落,形成缓冲、位于村北部的水口是村落的入口,水池为月牙形,故称为“月塘”;

3)雨洪管理:村落顺应街巷设水渠,宽度约为0.5m左右。排水渠因地形起伏而有明有暗。暗渠有深有浅,浅的在路面青石板下,深的约1m以上。家家户户的下水道都通向或明或暗的水渠,井井有条。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体空间结构清晰:水源是从武亭山上自北向南流的绛下溪贯穿整个村落并在村落的北侧汪海西侧掘半圆形的月塘;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水系走向决定村落空间节点营建,关麓村空间节点整体都是建筑水系和农田的半围合式结构。关麓村的水系适应性空间营造是以组团连接处为中心,更多的是对村落内部需求通过景观营造,道路交通,广场交流做出相应适应水系的改变,使得水系和道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村落中心。

三、小结

关麓村人水关系紧密,顺应自然又巧妙改造。武水等自然水系作为村落边界,引导组团式布局,街巷如梳状延伸。人工营建月塘等水口,既潴水灌溉、满足浣洗等生活需求,又通过灯柱、祠堂等形成礼制中心,兼具风水聚气之意。水系布局随地形起伏,明渠暗渠结合,排水系统完善。同时,利用水系营造梯田、月塘等空间节点,串联建筑与农田,形成“枕山环水”的宜居格局,体现了实用功能与景观营造的统一。


参考文献

王国伟, 罗杰威. (2020). 古村落宅间元素的分类及其平面特征解读——以安徽省黄山市关麓村为例.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8(4).

许婷婷. (2013). 黟县古村落生成环境与保护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

阮小伦. (2018). 人居环境视角下的黟县关麓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

史伟. (2019). 关麓村的地域特色与设计文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东南大学].

束冬冬. (2011). 黟县古村落景观研究初探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程严. (2022). 徽州传统村落水系适应性空间营造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安徽农业大学].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