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29

所属年代:宋太平兴国年间(九七六年至九八三年)

所属区域:东南诸河区—楠溪江流域,浙江沿海丘陵山地,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

完成学生:刘芳、王文雅、张云栖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构建“干支水系统环抱基址”的活水循环网络,通过沟渠、水池、水井联动实现供水、排水与防灾;

2)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年均温度14-18℃左右,降水丰沛,降水量约17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

3)地形地貌:三面环山、东面临水,村内平坦而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依山傍水”格局;

4)人文环境:以“七星八斗”风水布局,星为路台控交通,斗为水池供生活,承载耕读文化,体现人水共生智慧。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引水系统:从芙蓉峰引山溪为“干水”,分四条支流穿寨门入村,构建活水循环网络;

2)分层利用:水井供日常饮用;沟渠沿街巷分布承担供水、排水、灌溉功能;矩形水池,如芙蓉池、天池等,起到储水防火、旱雨季节调蓄水量的作用;

3)可持续管理:干支水系与人工水圳连通,形成“活水环流”,保障水质清洁与供水稳定,体现对水资源的系统性支配。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七星八斗”格局以水文定义空间秩序:“斗”为水系核心:八处水池作为公共空间锚点,与沟渠交汇形成生活—生态节点。“星”控道路脉络:七处平台位于主街交汇处,协同水系划分功能分区;

2)适应性布局:村落整体坐西朝东,水流“西北进、东南出”,顺应地形形成“山体、水系、耕地、住宅”梯度序列,体现“顺天因地”的聚落基因。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疏蓄并举:沟渠网络快速排涝,水池在雨季蓄洪,旱季供水,稳定小气候;

2)防御设计:洼地筑池蓄洪,住宅依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缓坡布局,实现“水进可蓄、水退可用”的韧性平衡。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引水布局融合“耕读文化”,水池倒映芙蓉峰形成独特景观,强化社群认同与自然敬畏,延续人水共生的地方记忆。

三、小结

芙蓉村作为楠溪江流域传统聚落的典范,其“七星八斗”的格局不仅是一种空间规划,更是一种人水共生的生态智慧。村落通过巧妙引水、蓄水、用水,构建了一套高效且可持续的水系网络,既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又兼顾了防灾与生态调节功能。这种以水为脉、以山为屏的布局,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时秀, 卢建鸣. (2019). 空间治理的社区实践与正当性建构——以浙江省永嘉县芙蓉村传统村落保护为例. 地理研究, 38(06), 1322–1332.

翁时秀, 彭华. (2010). 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 旅游学刊, 25(09), 51–57.

韦宝畏, 林涛. (2024). 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生态智慧挖掘——以永嘉县芙蓉村为例. 建筑与文化, (06), 56–58.

刘益曦, 王宁, 王雅娜, 等. (2020).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优化策略研究——以永嘉芙蓉村为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03), 275–281.

林涛. (2024). 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生态智慧与保护更新 [硕士学位论文, 吉林建筑大学].

陈浩南. (2023). 楠溪江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

刘丫丫. (2023). 融合山景的村落空间格局营建经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李俊俊. (2021). 基于空间句法的楠溪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

施人钶. (2020). 楠溪江中游传统村落意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