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31

所属年代:后唐-至今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完成学生:李功艳、张艺华、张君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高晨舸、张子龙、李志刚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新安江流域丰乐河支流南岸,村落紧邻丰乐河,形成“水绕村”格局;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1500–1800毫米(集中于4–7月),旱涝交替显著;

3)地形地貌:背靠天马山、金丝山,地处“徽州第一平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利于排水防洪;

4)人文环境:依托水利系统支撑稻作经济与商贸,明清时期成为徽商盐运枢纽,有“歙邑首富”之称。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水利工程:宋代始建“堨”系统(雷堨、条坡堨等),以竹制水笕实现分级灌溉,主干渠长1.2km。村北筑四条堤坝分洪引水,雨季控闸防洪,旱季蓄水灌溉;

2)水系网络:三级排水系统:主渠(引洪灌溉)→街巷暗渠(日常用水)→天井水塘(蓄雨防火)。人工支渠沿街巷布局,分时供水(饮用、洗涤、灌溉);

3)生态技术:青石板与卵石铺装(孔隙渗水)、天井“四水归堂”系统(雨水收集)、水塘湿地串联(雨水净化)。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择丰乐河凸岸建村,利用河曲缓冲洪水;背山面水格局(北靠山脉,南临冲积平原);

2)水系主导结构:“三街三渠”网格布局(前街、中街、溪边街+三条人工渠),形成“水穿村”形态。街巷宽1.5–2米(次级巷道)至4–5米(主街),石板铺砌强化微循环排水;

3)功能分区:中街为核心商业轴,外围千亩枫杨林为生态缓冲带;民居以天井院为单元,马头墙设计防雨通风。

三、小结

西溪南村通过“宏观避洪、中观理水、微观渗蓄”三级水适应性策略,实现人水共生:宏观方面河曲凸岸选址+堤坝分洪,化解季节性洪涝威胁;中观方面明暗渠网络+分时供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微观方面透水铺装、天井蓄排、海绵体串联,构建生态微循环。其水利系统既是功能载体,亦承载“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宗族文化,彰显徽州聚落“顺势而为、以水定形”的生态智慧。


参考文献

俞孔坚. (2017). "新上山下乡运动"与遗产村落保护及复兴——徽州西溪南村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刊.

黄盛,王伟武. (2009).基于结构主义的徽州古村落演化与重构研究——以西溪南为例.建筑学报.

Pan Chao, Wu Yunfa, Chen Sarula & Yang Yang. (2023). Indoor Environmental Comfort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A Case Study in Southern Anhui,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 (4), 3024-3024.

Chen Pinyu & Kong Xiang. (2021). Tourism-led Commodification of Place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Xixinan Village, Huangshan, China. Land, 10 (7), 694-69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