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33

所属年代:宋代建镇

所属区域:长江流域

完成学生:李福星、李晓涵、王浩楠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同里古镇位于长江太湖流域五湖环抱的水系范围;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

3)地形地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流纵横、湖泊众多;

4)人文环境:密布的河网与桥梁构建了“小桥流水”的水乡文化意象。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网骨架与双棋盘格局:同里古镇以水道分割岛洲、古桥串联街巷,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典型空间结构。聚落外环由五湖环抱构成自然屏障,内部通过人工河港与自然水系交织,水陆并行的“双棋盘”交通系统以主河道、街巷为步行脉络,构建聚落空间骨架;

2)水街功能分化模式:商铺临水布置,各异的商铺与水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空间关系,组织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河—街—店—宅”的空间模式。水环境与生计模式深度耦合,塑造“舟楫往来、市声沸天”的文化景观。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风水择址与地形调适:聚落选址河曲内侧,避免洪水直冲,且支撑农耕灌溉。结合圩田系统调节内涝,实现“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动态平衡;密集水网减缓温度变化,形成冬暖夏凉的宜居环境。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网生活与交通载体:水巷河道作为日常交通核心载体,形成水陆并行的双重网络。陆路系统依水网分级(主路—支路—小巷),强化空间序列感与方向性,维系“舟楫代步、倚河贸易”的传统生活方式;

2)桥梁空间与文化符号:古桥被赋予交通节点与文化意义,兼具空间隔断与视线贯通功能,其形式、色彩融入地域审美,成为“水乡美学”的实体符号。桥梁作为认知坐标,强化“小桥流水”的集体记忆。

三、小结

同里古镇作为江南水乡典型案例,其发展依托太湖流域水网,形成了“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空间格局,通过双棋盘水陆交通系统、多元水街模式及择水而居的风水智慧,实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葛澄钰(2023).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城市建筑,20(08),113–116.

徐民苏等(2019).苏州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彭一刚(2022).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周俭、张仁仁、史大林(2022).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古镇保护实践.建筑实践,(08),144–158.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