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诸河流域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奎霞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ES-034

所属年代:明清时期(约14世纪—20世纪初)

所属区域:东南沿海/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

完成学生:张璐、王瑾瑞、王亚琴

指导教师:张子龙、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奎霞村位于闽南滨海地带,属晋江入海口南岸,受潮汐影响显著,周边分布红树林湿地与滩涂;

2)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1000—1400毫米,夏秋多台风,易受风暴潮侵袭;

3)地形地貌:聚落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降,形成台地滩涂梯度,兼具防御性与渔业生产便利;

4)人文环境:闽南侨乡典型渔商聚落,依托海陆交互环境发展“耕海航运侨贸”复合生计模式,形成“红砖古厝番仔楼”混搭的侨乡建筑风貌。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淡水调控:

利用山势修建蓄水塘(如“大潭”“后湖”)收集雨水,辅以石砌水井保障生活用水;

梯级灌溉系统引山泉入田,适应旱季农业需求。

2)海洋资源开发:

近海设置牡蛎礁、定置网,利用潮间带发展滩涂养殖(如海蛎、紫菜);

依托天然澳口修筑石堤码头(如“奎霞澳”),形成渔船避风与商贸枢纽。

3)水管理机制:

宗族主导水利设施维护,如《林氏族谱》记载“潭水公用,禁私截流”;

侨汇资金支持20世纪初自来水工程,体现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与防灾:

聚落核心区建于海拔10米台地,规避风暴潮侵袭;低洼处作为泄洪区与盐田;

建筑采用花岗岩墙基、红砖空斗墙,增强抗风防潮能力。

2)水系空间结构:

以“三街六巷”平行于海岸线布局,巷道末端设排水明沟汇入澳口;

公共空间围绕水塘(如“祠堂潭”)展开,形成“厝前埕潭边榕树庙宇”的社交节点。

3)侨乡景观符号:

番仔楼融合南洋风格,山墙装饰“水波纹”“船锚”浮雕,隐喻海洋文化认同。

三、小结

奎霞村呈现“以海为田、以水塑魂”的闽南滨海聚落特征,其水关系体现:

1)功能性适应:通过梯级蓄水、澳口工程实现淡水咸水的动态平衡;

2)空间韧性:台地择址、红树林缓冲与侨资技术输入构成多层防灾体系;

3)文化调适:海洋信仰与侨乡景观重构消解环境不确定性,维系人水精神联结。

聚落的兴衰映射明清海禁开海政策、近代侨贸网络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复杂互动,为滨海型遗产保护提供历史镜鉴。


参考文献

张杰, 庞骏. (2018). 福建石狮市锦江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城市规划, 42(04), 77–78.

陈梓隆, 林静玉, & 黄金良. (2022). 水质胁迫下闽东南地区流域淡水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38(08), 1051–1063.

邓璇, 陈庆华, & 张江山. (2010). 灰色聚类法在福建晋江水系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管理, 35(09), 187–191.

卢培峰. (2020). 福建南安奎霞建筑群略探. 福建文博, (04), 81–85.

王力军, 徐新云, 梁中荟, 等. (2025). 基于人地关系和人群关系的传统村落价值体系再认识. 小城镇建设, 43(04), 5–13.

姜姗, 陈志宏, & 聂熙来. (2025). 人地互动视野下传统村落风貌认知系统建构研究——以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为例. 小城镇建设, 43(04), 38–46.

陈曦, 陈琳. (2024). 闽南华侨村落文化基因谱系图的构建与传承更新——以泉州奎霞村为例. 艺海, (10), 92–9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