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02
所属年代:唐代
所属区域:澜沧江流域/大理州喜洲镇
完成学生:陈淇、王怡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周城村位于澜沧江流域中游,霞移溪流经村落汇入洱海,洱海通过西洱河与澜沧江相连。村落东临洱海桃源码头,水系为农业灌溉、渔业及扎染业提供水源支撑;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洱海调节气温使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雨季降水充沛,适宜水稻等作物种植;旱季晴朗凉爽,利于作物成熟及旅游业发展;
3)地形地貌:村落西北部背靠苍山,地势陡峭;东部面向洱海,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平坦坝子,土壤肥沃。村落沿山麓与坝区分布,耕居结合,依赖水系与耕地资源;
4)人文环境:周城村是全国最大白族聚居村落,保留完整白族文化,以第三产业(旅游、扎染、餐饮)为主导,经济多元。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茶马古道重要节点,移民融合形成多姓杂居社区。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农业与渔业:村落布局紧邻水源,水稻种植依赖洱海灌溉;渔业依托桃源码头,形成“渔-农-商”产业链;
2)手工业:扎染业依赖洱海优质水源,染料固色与图案设计受苍山洱海景观启发,茶马古道推动技艺外销。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村落格局:带状扩展,沿过境道路与河流布局,形成“山-田-村-海”空间序列。街巷依水系与交通线延伸,主巷道(如大充路)以青石板铺就,防泥泞并体现建筑智慧;
2)湖滨聚落形态:白族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坐西向东,减少西晒与西风,天井设计集雨蓄水,体现节水理念。
三、小结
周城村是洱海流域人水共生的典范。水系塑造农业、渔业及手工业经济基础,白族文化(扎染、节庆)与水紧密关联,形成“尊天敬地”的生态观念;带状村落布局融合交通与水系优势,建筑形式兼顾功能与审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扎染、大本曲)依托水文化延续;通过保护水系遗产(如桃源码头)、发展生态旅游,平衡经济需求与生态保护,为高原湖泊流域村落提供“活态传承”范例。
参考文献
柴爽. (2022).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 33(13), 113–115.
郭佳. (2019).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民族艺术研究, 32(5), 140–150.
郭秀玲. (2021).新农村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探究.现代园艺, 44(18), 58–59.
李璋,刘宸宇. (2022).景村融合模式下边疆少数民族村落建设探究——以大理周城村为例.中国民族美术, (2), 12–16.
刘黎. (2015).制度与文化对明清时期西南边疆民族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云南大理白族村落的调查研究.农业考古, (1), 152–157.
刘立涛,沈镭,高天明. (2012).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资源科学, 34(7), 1192–1199.
钱祎,车震宇,刘雅树. (2023).基于传统民居原型传承的民宿设计研究——以大理环洱海地区为例.华中建筑, 41(9), 163–167.
汪任平. (2002).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
王宁,张晓彤,高磊. (2021).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城乡建设, (14), 26–32.
王四莲. (2022).四方街“自组织系统”的文化阐释与结构演变——以周城村为个案.民族艺林, (3), 107–115.
许京琦,孙平. (2015).大理周城白族文化保护区规划研究.小城镇建设, (9), 99–104.
颜梅艳. (2020).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洱海周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大理大学学报, 5(7), 39–47.
张浩龙,陈静,周春山. (2017).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城市规划, 41(4), 74–80.
Bao, R., Wang, D., et al. (2013). Study on landscape features of Bai people's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villages in Dal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5, 57–60.
Wang, Y., et al. (2017). Analysis of evolution features of villages into small tow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Zhou Town of Dali City.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9, 25–29.
Yang, N., Zang, A., et al. (2022). Inheritance patterns under cultural ecology theor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Sustainability, 14(14719), 1–22.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n.d.).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检索自https://www.dmct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