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剑川海门口遗址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01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期。

所属流域:所属一级流域为澜沧江流域,二级流域为黑潓江流域,三级流域为海尾河流域,剑湖为剑川海门口遗址的直接水源。(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

完成学生:王怡文、陈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所属一级流域为澜沧江流域,二级流域为黑潓江流域,三级流域为海尾河流域,剑湖为剑川海门口遗址的直接水源(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南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剑川地区有着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

3)地形地貌:剑川海门口遗址位于云贵高原边缘部分,地形崎岖,西北高东南低,剑川海门口遗址所处场地为剑川坝子,总体地势平坦,水域面积较小;

4)人文环境:海门口遗址的缘起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促使先民进行迁徙活动。先民沿藏彝走廊,沿着自北向南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上游的河谷通道,递次南下迁徙,将属于甘、青两地地区的文化特质带到了所到地区。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逐水而居:新石器时代居址主要分布于河西西南高地上,青铜时代居址主要分布于河西较低区域及河东区,推测海门口先民多逐水而居;

2)滨水木构:考古研究发现遗址中建筑物木桩柱,沿水流的一面木桩柱排列略成一字平。由木桩柱头和河岸出土层等高的情况来看,房屋是一头搭在河里的木桩柱上,一头搭在河岸的陆地上,房屋的五分之四在水上,五分之一在陆地上,门开在陆地的一边;

3)稻麦轮作:据海门口遗址出土有制作精细、尖部锐利的鱼钩显示,有以捕鱼为主要生产工作的可能。新石器时代海门口遗址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谷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为认识中国古代稻麦轮作农业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的重要例证。

三、小结

剑川海门口遗址揭示了早期聚落与流域水系的联系,建筑方式和位置选择明显受到水系分布的影响,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这种建筑方式适应了多水环境,水系成为文化交流的通道,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剑川海门口遗址与流域水系的关系体现了古代先民如何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发展生产和构建社会的过程。


参考文献

闵锐. (2009a).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 (8), 3–22, 97–102.

闵锐. (2009b).云南剑川县海门口遗址.考古, (7), 18–23, 2, 104.

肖明华. (1995).云南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早期遗址.考古, (9), 775–787, 865–872.

作铭. (1958).剑川海门口古文化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 (6), 5–12, 4–7.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