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03
所属年代:西汉
所属区域:澜沧江流域/大理州大理镇龙龛村委会
完成学生:陈淇、王怡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龙下登村位于澜沧江-洱海流域,洱海作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通过西洱河与澜沧江相连。黑龙溪、白鹤溪流经村落,最终汇入洱海,形成“山—田—村—海”的水系格局,为农业灌溉、渔业及航运提供基础;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低纬度高原热带西南亚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5-10月雨季降水约占全年85%-95%,11-4月干季降水稀少。气象灾害以干旱、洪涝为主,近年因洱海水位下降,洪涝减少;
3)地形地貌:村落位于苍山与洱海之间的坝区,东低西高,平均海拔约1970米,坡度3°。东侧濒临洱海,地势平坦,适宜农耕;西侧靠山,形成“负阴抱阳”的地理格局;
4)人文环境:龙下登村是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叶榆县时期,南诏国时为龙龛渡口门户。村落格局保留唐宋遗风,以龙龛古渡、碉楼等历史遗迹为特色,现转型为旅游驱动型村落。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农业与渔业:村落沿水渠分布,洱海与溪流为水稻种植、渔业提供水源,形成“山—田—村—海”生态生产模式;
2)交通与商贸:龙龛古渡曾是海东至海西的核心码头,民国碉楼为防御设施,体现水陆联运对商贸的支撑。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村落格局:背山面水,街巷沿洱海岸线南北延伸,环海公路串联内外交通;三横三纵布局融合防御性与景观性,寺庙、碉楼等节点强化空间秩序;
2)湖滨聚落形态:建筑紧凑团块化,适应坝区平坦地形;码头遗址与生态廊道结合,推动旅游业发展,形成“传统肌理+现代功能”的共生结构。
三、小结
龙下登村是洱海流域人水共生的典型代表。其自然与人文协同,水系塑造村落选址、农业模式及商贸传统,白族文化(如放海灯、耍海会)强化水文信仰;从农耕文明到旅游经济的空间适应与转型中,村落依托水系扩展公共空间(如生态廊道),延续历史格局的同时融入现代需求;通过保护古渡、码头等水文化载体,平衡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可为高原湖泊流域村落提供“活态传承”范例。
参考文献
刘立涛,沈镭,高天明,等. (2012).基于人地关系的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评价.资源科学, 34(7), 1192–1199.
杨迈,郑毅,李晓琳,等. (2024).洱海流域生态网络构建与分析.湿地科学, 22(2), 254–263.
袁建飞,顾鸿宇,岑鑫雨,等. (2024).洱海流域典型农灌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质论评, 70(S1), 169–170.
王宁,张晓彤,高磊. (2021).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城乡建设, (14), 26–32.
杨青达,郑寒. (2023).洱海湖滨白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7(1), 80–88.
樊善卉. (2024).环洱海地区传统滨湖村落空间演变及保护更新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王东旭. (2018).洱海湖滨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以大理市龙下登村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8(S2), 49–53.
《中国传统村落龙下登》编辑部..中国传统村落龙下登.云南出版集团.
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n.d.).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检索自https://www.dmctv.cn
Bao, R., Wang, D., et al. (2013). Study on landscape features of Bai people's traditional mountainous villages in Dal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57), 57–60.
Li, Z., Diao, J., Lu, S., et al. (2022). Exploring a sustainable approach to vernacular dwelling spaces with a multiple evidence base method: A case study of the Bai people’s courtyard houses in China. Sustainability, (14), Article 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