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楚雄洲武定县万德镇万德古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0

所属年代:宋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金沙江流域

完成学生:付熠镔、魏紫东

指导教师:袁敬诚、汪芳、杨子江、冯任军

合作高校: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万德古村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高原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约900毫米,全年气温较高,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3)地形地貌:万德镇地处东部山原区。地势从东向河谷倾斜,山体高大,河谷深切;

4)人文环境:万德村内有两条古沟渠穿过,没有大量的水网,形成了村落雨污合流的排水模式。村落内有仍然在使用的石制蓄水池、古井、水车、木刻分水等传统用水生产设施,成为土司文化影响下长江上游村落的典型代表。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水系统整合:万德古村内有两条古沟渠穿过,没有大量的水网,沟渠宽度一般为6米,形成了村落雨污合流的排水模式。村落内存在仍然在使用的石制蓄水池、古井、水车、木刻分水等传统用水生产设施,展现了一副传统农耕画卷。部分清朝民居与院落内引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小品。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土司文化影响下的木刻分水:为了契合风水所强调的背山面水理念,将水塘筑于山顶,和土司府位于同一中轴线上。同时水塘也可通过自然重力有效地为周围灌溉,并成为居民洗衣做饭的取水场地。梯田用水量大导致了水资源的紧张,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以避免村民之间用水发生纠纷,哈尼族人民创造性地发明了木刻分水制度,根据每条水沟所需灌溉梯田面积的大小,经种田户协商规定每条水沟应得到的水量,让水流按照分水量分别流入分水沟。

三、小结

在夏热冬冷、雨热同季的潮湿气候下;在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水成为万德村传统建筑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无论是在传统村庄布局,还是在建筑单体的营造中,万德村的传统建筑无不充分结合水体,充分发挥其生态效应来调节改善微气候,并利用建筑营造的智慧解决水带来的各种问题,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这样利用水体的生态处理手法对于当今的人居环境规划和设计有十分直接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吴庆洲,李炎,吴运江,刘小刚.(2014).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城市规划,38(08),71-77.

齐童.(2021).西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技术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规划师,37(S1),73-81.

周恺,戴燕归,涂婳.(2020).收缩城市的形态控制:断面模型与精明收缩的耦合框架.国际城市规划,35(02),20-28.

戚冬瑾,周剑云,赵睿.(2019).横断面规划思想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以广州新中轴南段城市更新方案为例.城市规划,43(10),67-79.

邢忠,余俏,顾媛媛,周茜,叶林.(2019).基于城乡样条分区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研究.城市规划,43(04),24-4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