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哈尼族乡老达保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09

所属年代:清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

完成学生:高君怡 刘正欢 杨慧蓉

指导教师:杨子江 汪芳 袁敬诚 李志刚 张子龙 冯任军 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 北京大学 沈阳建筑大学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山西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南朗河穿村而过,支流沟渠形成灌溉网络;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1300-1600毫米,雨季(6-10月)占全年80%;

3)地形地貌:哀牢山余脉山地(海拔约1000-1500米),地形高差显著;

4)人文环境:拉祜族聚落以垂直梯度布局融合梯田农业、音乐文化与生态智慧,体现了"山-水-田-村"共生关系。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垂直空间分层:山顶森林(水源涵养)-中层梯田(水稻/茶园生产)-谷地村落(干栏民居生活),形成"林顶蓄水-田腰生产-村底生活"循环链;梯田蓄水层旱季反哺作物,年均涵养水源增加。水系网络织补:南朗河为主干,"分水木刻+竹槽"精准分配灌溉用水;村落排水沟渠衔接梯田海绵体,实现"山泉入田-田水养村-污水归林"闭环。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仪式强化水伦理:祭祀南朗河神,歌舞《插秧调》唱诵"水流过田埂,谷穗谢水恩";篝火广场展演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将"天神以水育万物"叙事内化为节水共识。制度保障可持续:习惯法《寨规》规定"污渠者清淤十日",违者禁采春茶;现代"音乐合作社"将演出收入部分反哺水源保护,形成"歌声养水源"机制。

三、小结

老达保村通过“垂直分层、水网织补、文化赋能”,实现人水动态平衡:空间层面上,以海拔梯度分离生态-生产-生活功能,最小化洪旱冲突;技术层面上,分水木刻保障用水公平,梯田海绵体调控水文;文化层面上,将水敬畏注入音乐仪式,使生态保护升华为族群信仰。

其经验证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心灵的刚需”,文化凝聚力便是最坚韧的生态防线。


参考文献

王丽清. (2023).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传承场域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43(05):38-45.

许佳君,顾豆豆. (2023).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村寨文旅产业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35(09):241-24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