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古镇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1

所属年代: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形成聚落,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成集镇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完成学生:杜雅敏、张芸欣、李少甫

指导教师:高晨舸、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

合作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金沙江支流漾弓江流域,水源为玉龙雪山冰川融水形成的九鼎龙潭。主河道青龙河冬春清、夏秋浊,径流随冰川消融呈季节性变化;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50-1113mm,旱雨季分明。玉龙雪山融水供水稳定,但夏秋易发生山洪;

3)地形地貌:位于横断山脉东南延伸段、玉龙雪山南麓平原,海拔2400-2800m,呈“三山夹一坝”微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引导水系走向,建筑依等高线阶梯分布;

4)人文环境:作为茶马古道驿站,形成人水共生体系。东巴文化“署古”信仰重视水,三眼井分级用水、水老倌管理等制度展现传统水治理智慧,如今依托水系修复发展旅游。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自然水源与人工调蓄结合:依托九鼎龙潭,引入玉龙雪山冰川融水构建分级利用技术系统;通过曲化河道、开凿池潭,缓解青龙河径流波动问题,形成双环嵌套水网;

2)分级用水制度与技术传承:三眼井遵循“上饮中洗下污”分级原则,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而现代采用生态混凝土与沉水植物方式来修复河岸线,延续传统技术的适应性演进。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鱼骨状空间生长模式:以青龙河为轴线,主街平行河道、支巷垂直延伸,形成鱼骨状布局,建筑群“临水密、靠山疏”沿等高线阶梯分布,利用台地高差实现雨污重力自流;水体调节微气候,夏季街区温度较周边低;

2)功能分区与水系统耦合:青龙桥周边形成商贸核心区,外围梯田借助九鼎河实现分级灌溉,而九鼎龙潭周边50米设禁建区,构建起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空间耦合体系。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防御与工程调控:避灾选址上,聚落距河道中心线超150m,避开洪水走廊;街巷轴线与河道夹角≥60°,降低水流冲击力。通过北部池潭群与支流联通形成冗余排水网络,并采用阶梯式防洪布局;

2)制度约束与动态平衡:明代碑刻限定“日取水不过百户”,以水源承载力控制聚落规模;清代设“水老倌”协调水权分配,形成“以水定人”的管理机制。遵循“避、调、疏”原则,实现“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韧性适应。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物质空间中的水文化印记:龙神庙、青龙桥承载水神祭祀功能,青龙桥跌水系统兼具水利与交通功能;民居以河滩卵石砌筑、跨河骑楼依水而建,皮匠作坊临水布局形成“水润皮革-皮革富镇-富镇敬水”产业闭环;

2)信仰体系与生态伦理:东巴经《署古》规定“砍伐水源林者罚羊三只”,将生态保护固化为宗教戒律;纳西语称河流为“吉”(生命线),河道清理纳入成人礼仪式。三多节、东巴祭祀等民俗活动强化水神崇拜,使水从自然要素升华为维系社群认同的文化基因。

三、小结

束河古镇的实践揭示了人水关系的深层逻辑:以技术调适为手段,以文化认同为纽带,在“水养人-人理水-水育人”的闭环演进中,实现自然约束与人文适应的动态平衡。这种顺天因地、以文化水的智慧,为当代高原人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传统范式。


参考文献

毛华松,熊瑞迪,陈心怡.(2017).高山平川型城镇历史水系营建经验及其当今实践启示.风景园林,(04),114-121.

Liu, Lili,Chen, Meng,Luo, Pingping,Hu, Maochuan,Duan, WeiliElbeltagi, Ahmed.(2023).A Novel Integrated Spatiotemporal-Variable Model of Landscape Changes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Jinshaan Gorge, Yellow River Basin.LAND,12(9).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