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05
所属年代:明朝中后期(约480 B.P.—380 B.P.)至今(0 B.P.)
所属区域:金沙江(长江流域)/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完成学生:张莹、丁洲平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金沙江穿境而过,支流与冲沟形成密集水网,提供充足水源与交通条件;
2)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湿热多雨,水资源丰富但洪涝风险显著;
3)地形地貌:地处金沙江北岸一至五级阶地,台地梯度分明,冲沟发育,兼具取水便利与防洪高地优势;
4)人文环境:位于川滇枢纽,是蜀人南迁(秦灭蜀后)的关键落脚点,巴蜀文化、中原汉文化在此交汇。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杆栏式建筑:新石器房址以柱洞架空结构防潮,适应多雨环境。
2)陶器工艺:商周夹砂陶器(尖底罐、圜底钵)采用绳纹加固,提升耐水性,满足储运需求。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梯度聚居:新石器至商周房址沿台地分级分布,低阶近水(渔猎/耕作),高阶居人(避洪),形成“水陆共生”格局;
2)水文锚点:明清街道沿金沙江岸布局,以卵石铺砌路基,水系成为聚落空间的核心轴线。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工程防涝:东汉砖室墓底铺卵石层引流渗水,战国瓮棺葬用大口缸与器盖密封防潮,体现对地下水的调控;
2)避灾设计:墓葬集中分布于高阶台地,避开洪水易淹区域,实现“水进人退”的避险策略。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文化交融:尖底杯、小平底罐等器物与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相似,印证用水技术沿金沙江传播的通道作用
三、小结
石柱地遗址的人水关系本质是"以形御水"与"以文纳水"的双重实践。聚落通过台地分级利用和干栏建筑实现水文空间适配,形成金沙江峡谷特有的阶梯式聚落形态;同时将水元素转化为丧葬符号与技术文化介质,维系族群认同。这种空间与文化的双重适应性,使该聚落成为蜀地南迁族群跨越3000年水环境变迁的历史见证,最终因向家坝水库建设沉入江底,其抢救性发掘文物成为实体记忆的延续。
参考文献
秦桂芬,秦莹. (2016).纳西族农耕文化对饮食习俗的影响——以丽江古城区西关村为例.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31(4), 8–12
郑晓云. (2013).气候变化中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为例的一个水文化前沿问题探讨.社会科学战线, (10), 149–154
赵心愚. (2004).纳西族先民的迁徙路线及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