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23
所属年代:始创于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水系-黑惠江水系
完成学生:高君怡、刘正欢、杨慧蓉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云南省古墨村境内有情人河(流浪河)贯穿全境,其上游生态植被良好,河水常年清澈。村子年降水量约1400毫米,降水集中于5-10月。河流全长约12公里,平均流量约0.8m³/s,稳定的水流不仅为生活生产供水,还驱动水磨房运转,是古墨村人水关系的核心纽带。流浪河为主要水系,全长约12公里,流量稳定,是村落生产生活的核心水源;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左右;
3)地形地貌:古墨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缘的山地河谷地带,海拔落差约300米,地形以山地为主,坡度15°-35°。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利用流浪河水力建33座清代水磨房,通过水轮驱动加工粮食,辅以竹制引水设施和木构水井;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沿流浪河线性分布,形成“一河两岸”格局,建筑依地形错层布局,石板路与排水渠结合;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借地形高差构建四级排水体系,沟渠与灌溉系统功能转换,集体维护机制保障运行;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流浪河为“情人河”,有婚恋习俗和水神崇拜,水磨房文化延续至今,形成人水精神纽带。
三、小结
古墨村依托流浪河构建人水关系体系,以水磨房群开发水力资源,形成“河流-聚落-生产”空间耦合格局。四级排水系统与地形高差结合实现水患防控,“情人河”文化意象和集体维护机制强化人水精神纽带,展现山地村落“因水而兴、依水而治”的传统智慧。
参考文献
许灵锋,字瑞,于学文. (2022).诗意古墨您来了吗[J].云南农业,(04):88-90.
张子昂.(2022).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振兴研究——以云南省古墨村为例[J].西部旅游,(03):54-56.
刘娜,李海波,宋钰红.(2021).文化景观视角下古墨村落的特征与价值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5(03):75-80.
左光之,赵粒栋.(2016).互联网时代以旅游业为助推的乡村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以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古墨村为例[J].智能城市,2(04):226.
许文舟.(2014).古墨有河水磨情长[J].照相机,(09):54-55.
许文舟.(2014).古墨藏在深山的避暑小镇[J].绿色中国,(1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