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维登乡富川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22

所属年代:元代以前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上游峡谷台地

完成学生:程跃录、武斌斌、陈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自然气候:富川村属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年降水量约94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

2)地形地貌:富川村位于维登乡南部峡谷地带,属高原山地地形,雪山江川并具,澜沧江纵贯而过,资源丰富;

3)人文环境:富川村依澜沧江、背山林而建,连接周边村组,与维登乡政府便捷相望,遵循传统“环水背山”选址。

二、人水关系

1.用水智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1)适水智慧:富川村通过地形自流灌溉、雨季蓄水、修建小水窖蓄水池和种植适水经济林果等,实现节水抗旱与生态经济双赢;

2)水资源共治:村民小组通过“扫盲夜读班”等集体协作在教授妇女识字的同时传播节水理念与健康用水知识,体现社区内部的知识共享与水资源共治;

3)智慧水务:维西县在富川村试点智慧水务,通过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解决了供水不稳定问题,并提升效率。

2.理水制度:规范与创新的平衡

1)水资源管理:禁止水源地破坏行为,要求主要河流水质不低于Ⅱ类,取水需许可但生活灌溉豁免;

2)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通过建设污水管网和生态处理设施,减少面源污染;

3)水权分配与利益协调:通过协商机制,如村民参与电站运维、发展生态旅游业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水文化

1)水崇拜:白族地名“呼川”、傈僳族“阿尺木刮”舞蹈及祭祀仪式,体现对水的敬畏、共生关系与保护意识;

2)生态伦理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村民将传统禁忌转化为现代环保行动,推动生态伦理的传承与创新;

3)文化转型:年轻一代通过直播平台宣传“花腊表工艺品”,将推动水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小结

踞立于澜沧江西岸的富川村宛如镶嵌在山水之间的绿洲。村落中央微隆,两侧低陷,群林与梯田环绕其间,既借澜沧江之水甘润沃土,又将洪涛之灾拒于门外。其在开拓空间、顺应环境和建筑智慧方面的诸多实践,正折射出天人合一的居住哲学,也诠释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意蕴。


参考文献

宋建峰,李保林,唐莉.(2015). 傈僳族特色村寨的保护、 开发与利用探析——以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同乐村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17(01): 158-165.

邓盈盈,张定青,陈思佳.(2024).文化生态视角下水族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云南补掌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 42(5): 85-91.

朱晓青,吴家豪,曹志奎,等.(2024).可持续迭代的村镇人居环境设计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 45(16): 66-79+120+1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