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21
所属年代:十九世纪中叶形成定居聚落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横断山脉腹地,梅里雪山神女峰与五冠峰东麓峡谷
完成学生:程跃录、武斌斌、陈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自然气候:雨崩村地处横断山脉东段、大雪山主峰南麓(海拔3200–3500米),属高寒湿润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植被垂直分带显著;
2)地形地貌:雨崩村位于金沙江上游洛绒河深切峡谷中,沿冰川融水溪流呈带状分布,西邻洛绒牛场,南望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3)水文环境:雨崩村充沛的水资源主要源自卡瓦格博冰川和洛绒牛场冰川融水,形成上雨崩河与下雨崩河,汇流后注入金沙江支流,为村民生活、农业及宗教活动提供水源。
二、人水关系
1.水技术
雨崩村水技术以高效利用冰川融水为核心,通过传统引水储水设施(如埡口渠、雪井、水磨)结合兼顾生态的现代小型水电,保障了生产生活用水并维系人水和谐。
2.水景观
雨崩村的水景观以“卡瓦格博神瀑”、冰湖与溪流为代表,兼具自然生态与宗教圣地的双重属性。
3.水文化
雨崩村水文化承袭藏族神圣水崇拜传统,融合地域山水神话与圣水保护机制,通过仪式实践与村规民约维系人水和谐。
三、小结
雨崩村坐落在高原冰川深谷中,藏族先民依托冰川融水形成的神瀑与溪流,不仅满足了灌溉饮用需求,也塑造了其宗教水文化核心,并据此形成了沿河布局的特色空间格局。随着朝圣与徒步旅游兴起,该村从传统农牧业转向宗教-生态旅游,但亟需在保护脆弱冰川环境与传统水利设施的同时,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水关系的可持续性与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陈树华.迪庆史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郭净.雪山之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
程海帆. (2019).云南民族聚落的传统人居环境及空间转型重构探讨山[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34(6): 58-65.
蒋凯峰,耿博壕,翟辉,等. (2019).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视角的藏族乡村聚落解析与保护研究——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村为例[J].园林,(08):68-73.
何飞平,程海帆,王颖.(2020).藏族聚居空间垂直分异的环境适应性研究——以梅里雪山国家公园西当村域为例[J].建筑与文化,(10):256-258.
刘鉴强.(2011).消失中的“香格里拉”[J].资源与人居环境,(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