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弥井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20

所属年代:明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流域

完成学生:程跃录、武斌斌、陈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弥井村位于弥沙河中游峡谷带,水系穿村而过;

2)气候条件:所属云贵高原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2 ℃,年降水量690 mm左右,雨季集中5–10月,枯水期在11月至翌年4月;

3)地形地貌:村落沿河谷两岸分布,平均海拔约为2100米,石灰岩地貌发育,坝区冲积土覆被,渗水性良好,既适于盐井开采,也利于农田灌溉;

4)人文环境:弥井村因盐业兴盛,曾为滇西盐马古道重镇,盐业带动聚落空间扩散,形成“街—巷—庭院”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山谷河岸链条式选址:弥井村依托弥沙河中游峡谷带,沿河两岸呈链条状分布,将盐井、煮盐池等与民居依地势依次布局,既符合“背山面水”的择址智慧,又方便卤水和淡水的分流与循环;

2)精细化水利设施网络:利用“分水石”制度在渠首定量分配卤水与灌溉水;沿街水巷既服务盐材运输,又构建社区活动走廊,实现生产—生活用水的高效利用;

3)水—空间耦合公共领域:环村道路与渠道交织,河岸公共平台、煮盐池等与聚集庭院共同构成“以水体为核心的公共领域”,强化村落内外的社会交流与生产协作。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盐神与龙王崇拜:盐井生产与白族宗教文化相互交织,通过龙王会等祭祀仪式祈雨、祭卤,既寄托对卤水与地表水的敬畏,也强化对盐业兴衰的共同记忆,形成“水—信仰—生计”融合的精神纽带;

2)水礼俗与生命礼仪:婚嫁泼水、丧葬净身、节庆洒扫等民俗,围绕水的洁净与再生象征开展公共庆典,将自然水体的循环观与社会生命礼仪深度结合,延续村落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

三、小结

弥井村凭借弥沙河及其支流的链条式选址和精细水利网络,实现卤水与淡水的高效分流与循环,既保障了盐业与农业的协同发展,又通过“分水石”分配制度和丰富的水礼俗,强化了社区共治与文化认同,展现出生产—生活与水文化的有机耦合。


参考文献

《剑川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9). 剑川县志 [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弥沙乡志》编纂组(剑川县政协文史委). (2008). 弥沙乡志 [M].

《大理白族自治州盐业志》编纂委员会. (2000). 大理白族自治州盐业志 [M].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李妮蔓. (2020). 井盐生产与盐神信仰田野调查报告——以云南大理诺邓村“龙王会”为例. 西部学刊, (02), 59–61.

李福军. (2004). 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9–12.

Zhang, Y. H., Lu, H. P., & Qu, W. C. (2020). Geographical detection of traffic accidents spatial stratified heterogeneity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2), 572. 

Sarwadi, A., Tohiguchi, M., & Hashimoto, S. (2001). A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houses and people gathering places in an urban riverside settlement: A case study in the Musi urban riverside settlement, Palembang City, Sumatra, Indonesia. 日本建築学会計画論文集, (544), 225–231.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