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9

所属年代:明代永乐年间约一四零三年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中下游河谷盆地

完成学生:程跃录、武斌斌、陈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是勐景莱村的命脉;

2)气候条件:勐景莱村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2℃左右,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80%集中于5月至10月;

3)地形地貌:勐景莱村地处澜沧江支流南腊河冲积平原,海拔550—600米,属典型的河谷盆地地貌;

4)人文环境: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傣族聚落水适应性及文化传承:傣族先民通过长期实践,发展出以“垄林-水田-村寨”为核心的梯级水资源利用模式;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灌溉技术

1)分水木刻槽:沿主渠分布的木制或石刻分水槽(分水器),按照田块远近、面积大小公平配水,承袭“板闷制”与召曼管理;

2)三级沟渠体系:构建“主渠—支渠—田埂沟”三级网络,利用地势自流灌溉减少扬水能耗;沟渠岸植竹林或乔木增强固土与滤沙功能。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空间布局分层清晰:上游保留水源林“垄林”涵养水土;中游通过人工沟渠引水至连片梯田,形成“大河-支渠-田埂”四级灌溉系统;下游稻田与鱼塘交错,发展“稻-鱼-鸭”共生农业;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村落依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布,南腊河贯穿全境,形成天然排水网络。聚落选址遵循“近水而不临水”原则,建于河流二级阶地,既避洪涝又便于取水。

三、小结

勐景莱村以打洛江为生命线,通过“引水—蓄水—排水—分水”的技术网络,配合“召曼—板闷—村规”体系,以及浴佛节、神泉崇拜等文化仪式,构建出多层次、多主体的复合人水关系模式。在气候剧烈的热带季风区,这一系统既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也维系了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5). 云南省志·地理志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0).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理志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景洪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2012). 景洪市地名志 [M]. 景洪: 景洪市人民政府.

云南省气象局. (2020). 云南省气候资源公报 [R].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刀正明. (2015). 傣族水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 (03), 45–52.

景洪市水务局. (2021). 景洪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内部资料.

尹可丽. (2005). 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取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33–35.

冯可汉. (2001). 开拓者礼赞——记傣学专家高立士先生及其《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01), 118–119.

高立士. (2016).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 [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太琼娥. (2021). “因水成和”:傣族水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13(06), 139–145+156.

艾菊红. (2010). 水之意蕴: 傣族水文化研究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郭家骥. (2009). 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29(03), 53–62.

田甜, 骆静谊, 刘倩如, 等. (2019). 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13(03), 99–104.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