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曼春满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8

所属年代:元代以前(傣历建村)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中下游河谷地带

完成学生:程跃录、武斌斌、陈潇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曼春满村位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分支区域,坐落在南哈河冲积扇上;

2.气候条件: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2℃左右,年降水量1200–1600 mm,5–10月雨季降水占比约80%,干湿季分明,高温多雨;

3.地形地貌:曼春满村处于澜沧江中下游一级阶地,海拔550–600 m,地形以河谷盆地为主,东临澜沧江主河道,西依基诺山余脉,南接喀斯特丘陵,北靠自然保护区,形成“村-水-田-林”一体化格局;

4.人文环境:傣族传统聚落自傣历建村以来,与南传佛教和农耕文化深度交融。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主干-分支沟渠网络:沿村落周边开挖主干沟渠,引澜沧江及南哈河水入田,雨季引水、旱季蓄水;

(2)分水设施:采用木刻分水和石刻分水槽,按田亩均衡分配灌溉用水;

(3)生态水井:黏土、竹编加固,井口设置竹制井盖,既保洁又便于防涝。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梯级蓄水—精准灌溉:梯田田埂夯实截雨,竹筒自流灌溉,减少浪费;

(2)稻鱼共生系统:稻田中养鱼,鱼类活动促进水循环,兼具增产与生态功能;

(3)村寨空间结构:以佛寺为核心,四条主水渠“环”出“四纵一围”防洪排涝与宗教仪式网络。

3.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生态柔性防洪:上游保留50–100 m竹林缓冲带,削峰填谷;

(2)弹性河道设计:主干沟渠宽度随水位变化,雨季漫溢至备用水塘,旱季维持水流;

(3)共管机制:由“波章”主导年度清淤,各家按田亩出工,保障系统可持续。

4.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稻作-水崇拜:稻田、沟渠与祭祀体系融合,“泼水节”浴佛与滴水祈福体现水的神圣性;

(2)水-佛-人轴线:庭院水缸与神龛并置、佛塔临水而建,彰显“水为生命之源”的文化纽带;

(3)水利职官制度:传统“板闷制”与现代老年协会、妇女小组协作并存,延续社会治理与水权分配传统。

三、小结

曼春满村的选址、布局与建筑皆围绕水文环境展开: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河谷阶地为基础,干栏竹楼与多级水利设施实现了“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的韧性共生;“梯级蓄水”“稻鱼共生”“生态防洪”及“分水公平”技术体系,不仅满足了生产与生活需求,也维护了雨林生态;泼水节、佛教仪式与水利职官制度的有机结合,将对水的敬畏与治理智慧传承至今,体现了热带雨林聚落人-水-文化协同演化。


参考文献

太琼娥.(2021).“因水成和”:傣族水文化与生态实践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13(06),139-145+156.

郭家骥.(2009).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相关用水习俗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9(03),53-62.

田甜,骆静谊,刘倩如,羊毅韬,彭云.(2019).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3(03),99-104.

曾毅.云南省志1978-2005卷51水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12.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