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17
所属年代:清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二级支流流域
完成学生:王皓成、郑礼熙、田雨沛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澜沧江二级支流流域,白石江自西向东横贯村落北侧。地表水渠网络密集,地下水以浅层孔隙潜水为主,依赖罗坪山基岩裂隙与降水补给;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高原气候,年均温约14℃,年降水770mm左右且约70%集中于6-9月。雨季洪水风险高,旱季依赖地下水;
3)地形地貌:西倚罗坪山,村落坐落山麓,地势西高东低。东接凤羽坝冲积平原,坡面稳定性差;
4)人文环境:清代白族聚落,起源于茶马古道核心驿站。空间呈"三横四纵"鱼骨状路网,形成"背山面田临水"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循环体系:构建"饮用→洗涤→灌溉"三级循环体系。优先引山泉活水供饮用,次为生活洗涤,末级汇入农田灌溉;
2)水资源管理:明暗渠网精密引水,分水石碑刻录用水规则,按照土地份额或用水时段进行分配,管水员监督执行,违规者受罚,保障公平有序。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神崇拜:设庙祭祀,举行"谢水""求雨"仪式,感恩自然并祈水源丰沛;
2)道德与象征:以清水喻德行,教育后代清白做人,照壁题水纹吉语、庭院设水景,节庆习俗强化"敬水共生"生态观念。
三、小结
凤翔村依托"山-村-田-水"垂直梯度格局,以三级循环用水体系与分水碑制度实现资源高效管理,同时通过水神祭祀、道德教化将水升华为文化纽带。其水利技术与水文化实践,共同维系了人水共生的白族高原聚落智慧。
参考文献
许琳昊. (2023).白族洞经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探析——以洱源县凤翔村九皇会中的洞经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02): 84-86.
董相. (2017).“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刍议——以凤翔村本主崇拜为个案[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37(05): 103-108.
桑平.(2017).凤羽镇符箓文化调查——以凤翔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08): 5-6.
杨加庆,左琼华,朱婉明,等. (2013).云南兰坪金顶凤翔村滑坡形成条件及治理[J].云南地质, 32(01): 84-8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