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玉狮场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6

所属年代:清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位于澜沧江支流通甸河流域

完成学生:王皓成、郑礼熙、田雨沛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澜沧江二级支流流域,玉狮场村的水系主要依赖高山冰雪融水、降水径流和地下泉水补给,形成了树枝状的水系结构;

2)气候条件: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和高原冷空气共同影响,形成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海拔2500-3000米的区位使得这里年均温仅10-12℃,霜期长达4-5个月,年均温约13℃,年降水量900-1100mm,干湿季分明,5-10月雨季约占全年降水80%;

3)地形地貌:村落所在的横断山脉南段呈现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坡度多在30°-50°之间,由古生代变质岩和中生代沉积岩构成;

4)人文环境:村落最初选址遵循"靠山近水"原则,选择海拔2500-2800米的山腰台地,既避开了河谷洪涝威胁,又靠近森林和水源。早期聚落呈散点状分布,以几户血缘家族为单位,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高山引水系统:竹枧槽引山泉至村落,分户设储水木槽,沉淀泥沙;

2)分时用水制度:旱季按户轮流取水,避免争端。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祭水仪式:普米族“转山会”祭祀水源神“龙潭”,祈求丰水;

2)水禁忌:禁止污染水源,溪流上游为取水区,下游为洗涤区。

3.人水互动模式

1)梯田灌溉:沿坡开垦小块梯田,引溪流自流灌溉,种植燕麦、土豆;

2)水力利用:溪流驱动水磨坊加工粮食,现存2处传统水磨坊遗址。

三、小结

玉狮场村的流域人居系统是普米族在高山峡谷环境中创造的生态智慧结晶,展现了"山-水-林-田-村"有机共生的典范。聚落依山就势形成垂直分层格局,通过木槽引水、分水木刻等传统水利设施与祭祀水神等文化制度,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常祖峰,常昊,李鉴林,等. (2021).维西-乔后断裂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J].地震地质, 43(04): 881-898.

陶建杰. (2015).普米族群众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研究——以玉狮场为例的传播人类学考察[J].文化与传播, 4(01): 25-32.

杨宇亮,李菁,党安荣. (2015).隐匿的世界:认知地图在村落文化景观研究中的应用[J]规划师, 31(02): 102-10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