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15
所属年代:明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中游二级支流同乐河
完成学生:王皓成、郑礼熙、田雨沛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以澜沧江二级支流同乐河为主体,水源依赖高山融雪与降水补给。村周分布天然泉眼及山涧溪流,形成网状水系供生活灌溉;
2)气候条件: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4.3℃,年降水947毫米左右,集中于6-9月集中。垂直分异显著,低河谷宜水稻,中山腰适旱作,高山区为牧场;。
3)地形地貌:深切峡谷与陡坡山地,最大高差760米。处断裂带交汇区,滑坡、泥石流风险高,聚落选址山腰平台避灾;
4)人文环境:明代傈僳族南迁定居,依"布幡定址"传说择清泉建村。聚落垂直布局体现"天-神""人-我""地-物"精神崇拜。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高山蓄水:海拔2200米以上建蓄水池存雨季降水与融雪,通过竹槽重力自流,实现旱季供水覆盖;
2)合理调配:梯田沿等高线开凿12公里石砌水渠,形成"自流灌溉-梯级分配-余水归河"循环;街巷明渠雨季排洪、旱季供水,实现"水随巷走、田依水生"。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灾:聚落选址山腰平台,高出历史洪水位;粮仓临河分散布局,底部石砌柱基架空以防洪防火;
2)生态调控:雨季休耕低洼地,种植固土植物防滑坡;夏季封河育鱼、关闭高山牧场,维护生态平衡。。
三、小结
同乐村以垂直梯度智慧应对山地环境:立体水网实现水资源时空高效调配,空间布局与生态制度协同防控灾害。其"高山蓄水-中程引水-河谷调配"系统与"以水克火、以高避洪"策略,彰显傈僳族"智用共治,礼敬共生"的人水共生哲学,为可持续聚落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余秋子,余平. (2022).木构古寨同乐村[J].室内设计与装修, (11): 136-139.
陈思,钟程. (2020).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改造设计——以云南省维西同乐傈僳村为例[J].居业, (09): 9-10.
王喜轩. (2019).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改进设计研究——以云南迪庆州维西县叶枝乡同乐村为例[J].居舍, (14): 91.
徐坚,唐富茜,杨敏艳. (2015).云南同乐村村落环境及格局特征分析[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30(06): 87-91.
李莎,李莉萍. (2018).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民族村落保护规划探索——以维西同乐村傈僳族村落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 (17): 48-50.
刘梅伊,杨毅. (2018).以人居环境理论去求解历史古村的保护模式——以云南省迪庆州同乐傈僳大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 (04):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