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WS-014
所属年代:清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中游西岸,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南部
完成学生:王皓成、郑礼熙、田雨沛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澜沧江中游西岸二级阶地,茨中河等三条支流构成放射状水网。现存人工改造水塘与石砌引水渠形成“江—渠—塘—田”四级灌溉系统;
2)气候条件: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2℃。降水不均衡,年降水约80%集中于6-9月,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小气候,昼夜温差超15℃;
3)地形地貌:属澜沧江深切V型峡谷中的缓坡阶地,海拔为1900米左右。西靠碧罗雪山,东临陡峭谷壁;
4)人文环境:是清代茶马古道物资枢纽,七族(藏、纳西、傈僳等)共居。天主教与藏传佛教双信仰共存,茨中教堂为滇西北天主教中心。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工程调控:以竹笼分水装置实现精准调控支流水量。通过竹笼拦截主流,再通过刻痕木片来分配支流;
2)水系统整合:水塘雨季蓄洪、旱季借龙骨水车提灌,协同约5公里长的人工石渠形成循环体系,支撑约300亩梯田及葡萄园生产。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择址避害:村落选址于高出枯水位约60米的阶地,历史洪水从未侵越,体现出选址智慧。此外,茨中村的藏式民宅以1.5米石砌台基抬升宅体,规避水患风险;
2)工程疏导:巷道暗沟网络以约3%坡度实现快速排水;并在江岸设置50米宽缓冲带密植沙棘、垂柳,根系固化岸线抗蚀。
三、小结
茨中村依托澜沧江阶地地形与干热河谷气候,以阶梯式灌溉系统和阶地防洪设计实现“人水共生”。其竹笼分水、水塘调蓄技术保障农业生计,而60米高差选址、石基抬升与植被固岸构成韧性防洪体系。多族多教在此自然与人文协同框架中延续活态共生,成为干热河谷区可持续人居典范。
参考文献
杨宇亮,吴艳,党安荣. (2016).当自然禀赋遇见历史机缘——茨中村的建筑人类学考察[J].住区, (5):7.
魏乐平,陈海峰. (2012).文化交融与历史建构:茨中天主教堂的建筑与装饰艺术[J].装饰, (05): 131- 132.
魏乐平. (2012).云南藏区乡村多元生计变迁的经济人类学分析——以云南德钦县茨中村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 (04): 32-35.
郑向春. (2011).景观意识:“内“”外”眼光的聚焦与融合——以云南迪庆州茨中村的葡萄园与葡萄酒酿制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 22(02): 18-23.
冉光荣. (1978).天主教“西康教区”述论[J].康定民族师专学报, (00): 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