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河流域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诺邓古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WS-013

所属年代:最早追溯至汉代

所属区域:西南诸河流域,澜沧江二级支流流域,澜沧江二级支流沘江

完成学生:王皓成、郑礼熙、田雨沛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李志刚、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沘江全长约150km,流域面积约为2700km2,两岸支流发育,降水量适中,河流的持续切割,形成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形态。 山谷中的诺河是古村中的一条主要河流,由五条小箐沟汇流而成,建筑也顺应着诺河沿岸序列展开,居民逐水而居。

2)气候条件:诺邓村海拔约23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16℃,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山地地形导致垂直气候差异显著,村落布局避让冬季寒风通道,利用南向坡地获取日照。

3)地形地貌:落依山而建,地势陡峭,高差达200米左右,形成“台地式”垂直聚落形态。现如今,沘江沿岸的红色砂岩就是这些沉积岩的遗迹,岩层中盐分含量高,为流域内盐井的分布提供了地质基础。

4)人文环境:清代白族聚落,起源于茶马古道核心驿站。空间呈"三横四纵"鱼骨状路网,形成"背山面田临水"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

1)阶梯级供水系统:诺邓地势陡峭,村民利用自然高差修建了复杂的引水渠道,将山泉水引入村落。水流自上而下依次经过:饮用水、洗涤用水、农业灌溉;

2)公共用水与蓄水池:村内保留多处古井和蓄水池(如"龙王庙"旁的泉水),既是水源也是社交空间,体现集体用水文化。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水神崇拜:村民供奉"龙王"或"盐神",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如"龙王会"),祈求水源丰沛、盐井不枯。盐井旁常设小庙,体现对自然的敬畏;

2)道德与象征:村落布局遵循"背山面水"的传统,建筑避开水患易发地,水系走向与风水格局相契合。

三、小结

诺邓古村的人水关系,是一部山地聚落与自然共生的千年史诗。在这里,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盐业文明的命脉。从汉代盐井的凿掘,到明清水利系统的完善,诺邓人用智慧将卤水、泉水、雨水、洪水纳入一套精妙的资源管理体系——以水定产、以水分权、以水为神,最终塑造出“山-水-井-村-田”垂直共生的独特格局。


参考文献

王馨蕊,史巧,刘毕琴,等. (2021).诺邓火腿加工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J].食品工业科技, 42(02): 83-89+98.

蒋雪峰,杨大禹. (2020).文化生态学视阈下传统聚落诺邓村空间形态演进研究[J].建筑与文化, (03): 206-209.

杨宇亮,张丹明,党安荣,等. (2013).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时空特征探讨——以诺邓村为例[J].中国园林, 29(03): 60-65.

杨宇亮,党安荣,张丹明,等. (2012). “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多学科视野下村落文化景观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J].规划师, 28(S2): 253-257.

舒瑜. (2010).从清末到民国云南诺邓盐的“交换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1(07): 50-56.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