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PE-004
所属年代:建村于明(494 B.P.)至今(0 B.P.)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下游/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瓜岭村
完成学生:丁洲平、张莹
指导教师:杨子江、汪芳、袁敬诚、冯任军
合作高校: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山西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江支流白石河涌边,瓜洲河绕村东,水网密集,水资源丰富;
2)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4-22℃,年降水约1200-2200mm(集中于4-9月),湿热多雨;
3)地形地貌: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形成“田-林-水-村”半圆格局,护村河与果林、农田构成天然屏障;
4)人文环境:侨乡文化深厚,明清古建筑群与碉楼并存,龙舟、祠堂文化突出。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空间格局:网格化街巷(东西主巷+南北次巷)平行夏季风向,强化通风排水;建筑沿水道“一字”排列;
2)象征布局:祠堂面水而建,风水塘“聚财”,体现“以水为财”理念;碉楼临水矗立(如宁远楼),形成防御核心。
2.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防洪御敌:水上碉楼(吊桥设计)易守难攻;护村河与果林缓冲洪涝;
2)防灾结构:镬耳山墙防火隔热;双层砖墙隔热防洪;高窗少而小,兼顾防卫与防火。
三、小结
瓜岭村依托珠江三角洲水网,形成“因水成局、凭水御灾、借水兴文”的人水关系体系:①自然适应:网格街巷、天井、护村河应对湿热气候与洪涝;②文化共生:水空间布局融合风水象征(祠堂、风水塘),龙舟活动强化侨乡凝聚力;③韧性智慧:碉楼与建筑结构协同防控水患匪患。该聚落体现了岭南水乡人水和谱的典范,其保护需平衡传统智慧与现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陈亚利. (2019).珠江三角洲传统水乡聚落景观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
何爱,莫星,梁佩瑜. (2016).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以广州市增城区瓜岭村为例.见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规划师》杂志社(编),守望乡情——中国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探索(第9页).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佳. (2017).岭南古村落景观元素分析研究——以广州增城新塘瓜岭村为例.艺术科技, 30(12), 81.
刘伟,翟媛,杨丽英. (2018).七大流域水文特性分析.水文, 38(5), 79–84.
衷海燕,林资龙,黄耿,等. (2020).珠江三角洲传统农业景观变迁及其空间转移.农业考古, (6), 207–214.
张向涛,向绪洪,赵梦,等. (2022).珠江水系演化与东亚地形倒转的耦合关系.地球科学, 47(7), 2410–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