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PE-003
所属年代:元末明初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完成学生:王丹、张雅倩、董琳琳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沿西江涌建设,周边分布着密如蛛网蜿蜒弯曲的潮汐水道;
2)气候条件:位于中国东南部、亚热带气候带,四周环境为南临珠江,西临沥洛村,东面是官洲岛和瀛洲湿地公园,北与土华村隔河相对;
3)地形地貌:落位于珠三角洲冲积平原上,整体地势低矮且平缓,村落边界和村内均为水网丰富、河涌众多,为典型的珠江三角洲平原水网地形特征;
4)人文环境: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该村是经珠江和海潮数千年的冲击而形成的,是珠江三角洲唯一保留至今的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
二、人水关系
1.水系布局
1)水源走向:古村西面的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河涌,因地势高差自西南向东北流淌,在北南分3条支流即石岗滘经过古村汇入细涌,再呈S形向北流入大涌(西江涌在村北段称为大涌),继而通往珠江后航道。石岗滘组成了小洲村内多个极具特色的“Y”字形水道交汇处——这些位置常成为水乡村落的“水口”;
2)分布特点:小洲村自然形成的水系网络形态和周边的泥基果林仍存,水道尚未被规整或拓宽以利通航。水系特点为:密、窄、浅,只在西江涌和简氏宗祠前有较宽的水道。河涌水渠如经脉蛛网无处不在,具有步步可亲水的岭南水乡特质;
3)功能特点:西江涌、细涌及大涌,都具通航功能,现仍可见木制小船或水泥船,这与小洲村的水果生产运输息息相关。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一脉相承:小洲村的格局与自然环境一脉相承,古村四面水道环绕,呈环绕式布局,为不规则型岭南网形水乡;街巷和建筑基本垂直于水道而自然曲折,处处因水得景,以水为脉,体现出富有特色的古村风貌。水系特点为:密、窄、浅,只在西江涌和简氏宗祠前有较宽的水道。河涌水渠如经脉蛛网无处不在,具有步步可亲水的村落特性;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珠江水系进入三角洲地区后,愈向下游分叉愈多,河道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洲村中心区的水网由西江涌、大涌及其分汊支流大岗滘、细涌等组成,整个聚落的河网,呈现明显的网状结构。
三、小结
小洲村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以及村中的组团、街巷和建筑布局也由水而自然生成的空间形态。作为广州地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小洲村确实是广东村落梳式布局形式与岭南网形水乡相结合的典型,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演化成果,值得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和保护整治。
参考文献
范建红,倪红.(2012).广州小洲村聚落景观的有机演变及特征.建筑学报,(S1),177-181.
陆琦,卓柳盈.(2011).广州市小洲村的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南方建筑,(01),36-39.
钟国庆.(2022).城市化对岭南水乡生态空间的影响及修复策略探讨——以广州小洲村为例.安徽建筑,29(03),3-6.
刘挺,肖鹤.(2011).城市化下的岭南特色水乡村落的保护性开发——以小洲村保护发展规划为例.华中建筑,29(08),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