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PE-006
所属年代:始建于明清时期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
完成学生:李卓起、李懿、徐诺
指导教师: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兰寨村位于南江下游河谷平原,南江河道蜿蜒形成“水湾式”格局,河面宽达百米,水流平缓;
2)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但季节分配失衡,全年70%以上降水集中于汛期,导致洪涝频发,夏季高温湿热,冬季温和少雨;
3)地形地貌:南江下游河谷平原,背靠云雾山支脉“十八龙脉”(最高海拔661米),面朝南江水湾,构成“聚气藏风”风水格局;
4)人文环境:客家宗族聚落,以林氏大宗祠为中心向心布局;农商复合型聚落,大屋三五成组适应商贸。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空间避害:聚落择高地而建,规避南江低洼洪泛区;大屋民居采用青砖包泥砖墙体,增强防水性与结构稳定性;
2)工程疏导:完善排水系统——沿街巷设明沟,连通建筑内部排水池与暗渠;巷道布局顺应地形,引导雨水快速排入南江。
2.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信仰实践:多元水神信仰构建精神防御体系,明代张元勋将军神化,张公庙“护水镇灾”;祭祀龙母祈求“水运捷畅”,护航商贸活动,百越族遗俗,盘古庙彰显原始水土崇拜;
2)民俗符号:周期性祭祀活动强化社区协作,形成洪水风险的精神调适机制。
三、小结
兰寨村以水灾害防控为核心,通过择高地建屋、青砖防水墙体及分级排水系统应对汛期洪涝;同时以水文化传承凝聚社区认同,借多元水神信仰构建精神韧性,形成“工程防御-文化调适”双维平衡的滨水聚落适应范式。
参考文献
陈玮婷,赵建华, &邱丽. (2024).南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云浮郁南近江村落为例,南方建筑, 2024(6), 44–55.
广东省郁南县水利电力局. (1989).郁南水利志.
张菁,龙彬, &陈秋渝. (2023).地理民族双重影响下的渝东南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研究.中国园林, 39(1), 85–91.
郁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郁南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