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PE-007
所属年代:隋朝至今(591年建城)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韩江水系-潮汕平原/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
完成学生:刘娴婧、梁笑瑗、梁茵栩
指导教师:李志刚、汪芳、袁敬诚、杨子江、张子龙、冯任军、高晨舸
合作高校: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古城位于韩江下游冲积平原,韩江主河道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城区,形成蜿蜒的“S”型河道,与支流北溪、西溪构成“一城襟三水”格局。河面开阔,流速平缓,历史上是连接潮汕平原与闽赣山区的航运要道;
2)气候条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22℃,无霜期约340天;年均降水量1600-2000毫米,约80%集中于4-9月,台风频发导致洪水风险显著;
3)地形地貌:地处韩江三角洲平原与凤凰山南麓过渡带,呈现“一江穿城、三山环护”格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江-城-山”梯级过渡的滨江地貌;
4)人文环境:依托韩江水运枢纽与闽粤赣交界区位,形成“因水兴城、凭险设防”的商贸-军事复合型城市。唐宋时期确立“外圆内方”防御体系,明清发展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功能分区格局。
二、人水关系
1.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工程抗洪与军事防御协同:宋代起修筑韩江南北堤,采用“甃石立基”技术加固堤防,清代增设木闸门抵御洪水漫灌,兼具阻敌功能。代城墙关键城门增设敌台与瓮城,同步防范洪水和外敌入侵;
2)空间避害与地形利用:古城墙沿韩江高阶地修筑,重要建筑择高地而建,规避汛期淹没风险。韩江宽阔水道与沿岸山势构成天然防线,南宋百丈埔抗元大战即依托此地形优势。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水系主导空间结构:以韩江为轴线,形成“城垣环护、水陆并进”布局。沿江码头带支撑商贸,城内按“三经三纬”街巷划分功能网格。广济桥形成“一里长桥一里市”独特格局,桥面商铺串联东西岸,实现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的空间耦合;
2)地形适应性营建:城内90余街坊依微地形布局,城南街坊规模规整,城西因池塘散布呈不规则形态。民居采用“四点金”“驷马拖车”形制,街巷顺应地形网格延展,体现“古城踞台地、街巷随地形”的适应性智慧。
3.水文化传承与地方记忆
1)文化传播通道:韩江承载中原文化南传,唐代韩愈经韩江与灵山寺大颠和尚交流,促成儒家与百越文化融合,奠定“海滨邹鲁”根基。沿江水路传播宗教文化,开元寺等成佛教沿江传播节点;
2)民俗与族群共生:韩江串联客家与潮汕民系,形成“潮客文化圈”,古驿道促进工艺、方言、信仰交融。商贸节庆延续水运遗产,转化为现代“活态保护”文化载体。
三、小结
潮州古城通过“以水为险、因水兴贸”的复合策略,实现灾害防控、空间营造与文化传承的协同。韩江堤坝与城墙的刚柔并济彰显“抗疏并举”的韧性智慧;广济桥“桥市一体”格局与网格化街巷体现水系对空间基因的塑造;中原文化沿江水路南传与潮客民系共生,则构建了“敬畏江河、善用水势”的地方精神。其1400年延续历程,印证了流域聚落在“自然约束-人文适应”动态平衡中的可持续生命力。
参考文献
(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残卷5343、5345 "潮州府".明嘉靖隆庆间抄本.
(清)金一凤纂修.海阳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刻本.
徐慧丹,汤朝晖.(2021).东江—韩江古驿道沿线聚落分布时空规律研究.南方建筑,(04),67-73.
杨希,马航,张力智,宋科.(2021).迁徙中的承袭、交融与分异——广东客家建筑与聚落形态时空发展解析.地理研究,40(04),958-976.
潘莹,陈铄霓,施瑛.(2024).商贸驱动下汕头港市聚落的形成与形态研究.南方建筑,(09),25-35.
王玉顺,许汉泽,孙莹.(2024).基于文化生态学的东江—韩江流域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研究.城市建筑,21(22),68-72.
何韶颖,杨爽,汤众.(2016).传统信仰场所的空间叙事——以潮州古城为例.现代城市研究,(08),17-23.
周俭,邵甬,张仁仁,胡力骏,周海波,赵洁...李畅.(2023).广东省潮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旧西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南门义兴甲历史文化街区、许驸马府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