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珠江流域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PE-008

所属年代:唐代开元十三年(724年)至今

所属区域:桂江水系——广西省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完成学生:李功艳、张艺华、张君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李志刚、杨子江、张子龙、高晨舸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秀水村宏观上属于桂江水系,其主要河流秀水河由黄沙河、石鼓河、鸟源河在秀峰山南面汇聚而成;

2)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700毫米,集中于夏季;

3)地形地貌:秀水村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地形地貌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域,境内为平地、低山及丘陵地区;

4)人文环境:秀水河贯穿村落,为早期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满足了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的需求,还塑造了早期的滨水聚落形态。

二、人水关系

1.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择址避害与地形改造:以山水格局为天然防线,聚落布局规避灾害高风险区,人工水网分级消解水文冲击,台地与建筑构造提升局部韧性,动态调节水旱资源,支撑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

2)水系主导空间结构:村内的建筑密集区主要分布在秀水河两岸,街巷沿着河流和自然地形延伸,秀水河穿村而过,将村落分为不同区域,并引导了村落的扩展方向,农业用地则沿村落外围山麓与河畔延展,水域依托秀水河及支流形成灌溉网络。

三、小结

秀水村以水为脉,通过空间布局实现灾害规避与资源利用,借助文化叙事将水系转化为科举精神的载体。其人水关系本质是“自然基底-空间营造-文化符号”的三重适应,为亚热带多雨区聚落提供了兼顾功能性与人文性的共生范式。


参考文献

王路生. (2014).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广西贺州市秀水村为例.规划师, 30 (S2), 148-153.

李军. (2012).历史文化名村空间文化意境塑造.规划师, 28 (10), 72-76.

文军,魏美才. (2003).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为例.生态经济, (10), 125-127.

高翔李建军. (2019).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 (05), 130-140.

龙花楼屠爽爽. (2017).论乡村重构.地理学报, 72 (04), 563-576.

阮仪三孙萌. (2001).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 (10), 25-32.

Barke,1995.M. & Nweton,M.The EU Leader initiativ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pplications in Spain[J].Issues in Travel and Tourism,1:1-40.

Bastias,1995. P.& Var,T.perceived Impacts of Tourism by Resid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2(1):208-210.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