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平台 -> 教学案例库 -> 案例库地图 -> 珠江流域 -> 正文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黄埔村

发布日期:2025-07-10

案例编号:PE-009

所属年代:北宋-至今

所属区域:珠江流域——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完成学生:李功艳、张艺华、张君

指导教师:冯任军、汪芳、袁敬诚、杨子江、高晨舸、张子龙、李志刚

合作高校: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云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


一、区位环境

1)水文环境: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以潮汐型河涌网络为主体,黄埔涌为主轴,次级河涌交织成枝状-格网结构。潮汐显著(平均潮差1.2–1.8米),受珠江干流与台风降水双重影响,洪季易发内涝;

2)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21–23℃,年降水量1600–1900毫米(雨季约占80%)。夏季高温多雨,台风年均2–3次;冬季温和干燥,春季多"回南天"高湿;

3)地形地貌:珠江冲积平原,海拔普遍低于5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网密布,局部残丘(10–30米)调节水文,低平地形加剧洪涝风险;

4)人文环境:明清黄埔古港为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形成"水运–贸易–宗族"复合体系。现代依托琶洲数字经济区(2022年产值约500亿元)转型文创旅游与数字产业,面临古建保护与城市开发平衡挑战。

二、人水关系

1.水资源利用与技术系统水灾害防控与韧性构建

1)工程调控水:在西北部山地修筑谷口高坝系统,利用山谷形成水库蓄积淡水,并采用草裹泥工艺增强坝体抗洪能力。在平原区建造低坝系统,对外阻挡咸潮入侵,对内蓄积灌溉用水;

2)水系统整合:开凿50余条人工河道连通内外水系,配合自然河流与环城河、水城门构成运输网络,支撑玉料、木材、粮食等物资的水路转运。城内设置木构水井并配备井栏、井盖,保障饮用水安全;

3)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需动员大量劳动力,体现社会协作机制。水利管理推动了良渚从酋邦社会向早期国家演进。

2.水空间布局与形态营造

1)聚落空间结构:以"山–村–河–田–港–江"为基底,形成"一主多支"水网骨架。人居组团沿河垂直分布,呈现"前埠后宅、临水而居"梳式布局,祠堂(如胡氏大宗祠)占据村心制高点,串联"埠头–街巷–社坛"公共空间链;

2)人水互动文化:龙舟赛划分河段管理权,农历三月初三"洗涌日"融合清淤与北帝祭祀;饮食文化(艇仔粥、波罗粽)体现咸淡水交融生态智慧。

三、小结

黄埔村依托河网水系发展出"以水兴商、依水而居"的岭南水乡聚落模式,其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实现了洪涝防控与文化延续的双重目标。当前面临城市化导致的水系萎缩、古建老化及文化断层挑战,需通过"微更新+社区参与"维系人水共生系统,为三角洲历史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廖银花,肖张荣,张俊杰.(2023).全域风景化视角下广州黄埔村的文化传承.(eds.)人民城市,规划赋能——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pp.1267-1277).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屈寒飞,郑力鹏.(2015).基于商业活力的历史街区科学发展分析——以广州黄埔村黄埔直街为例.南方建筑,(04),120-123.

Sheng Ge, Liao Leqi, Xiong Lei, Zhu BoWei, Cheung Sze Man. (2022).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ostering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Villag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tegrating Expert and Local Resident Opinions. Systems, 10 (6), 202-202.

Lin Liying, Xue Desheng, Yu Yi. (2022). Reconfigu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ourism in Urban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Huangpu Ancient Village in Guangzhou. Land, 11 (4), 563-563.


版权所有©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燕园街道中关村北大街100号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